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用绿水青山激活避暑经济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7-03 04:07:23 | 编辑:李平

张燕

“激活避暑经济,就是要立足绿色资源禀赋,巧做“绿色文章”,让“避暑经济”产生“乘法效应”,让八方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真正实现旅游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近日来,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刺激着避暑客,避暑游作为夏日主角正式“火爆”起来。据了解,今年夏天我市20多个区县推出近200项暑期旅游主题活动和线路产品:梁平竹海寻禅田园揽胜、黄水消夏旅游季、南川夏季研学之旅、合川鹫峰峡漂流体验之旅、仙女山草原足球赛、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科考探秘活动……这些特色旅游产品,不仅激活了重庆的避暑经济,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创意。

站在避暑经济的风口,将“凉资源”变为“热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给村民带来了旅游红利。过去,村民只能守着大山过穷日子,现在避暑旅游发展起来了,村里家家可以开民宿、办农家乐、发展采摘农业,客人接踵而至,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避暑旅游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打开了一条生财之路,拓宽了村民致富渠道。但也要看到,部分避暑旅游只停留在“吃、住”的初级阶段,对自然禀赋的开发呈现同质化,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利于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全域旅游格局。

激活避暑经济,不能停留在“有”,更重要的还在于“游”。旅游项目层出不穷,避暑方式却大同小异,这就是市场现状。重庆要发展避暑经济,不能光靠“老天赏饭吃”,要把功夫下在“供给侧”,整合本地的自然资源,挖掘民俗文化,在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业态,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避暑旅游产品。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做出亮点,做强特色,做深内涵,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

激活避暑经济,不能止步于旅游,还要进一步打造旅居。乡村生活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也是游客感知乡村文化的桥梁。居即居住,是对乡音、乡土、乡情、乡愁的深度体验。这种体验本质上是诗意栖居和灯红酒绿之间的空间转换,它不是带有商业气息的走马观花,而是一种文化期待。以旅居为代表的旅游,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让人们获得审美上、心灵上、精神上的享受,真正实现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也就是说,避暑经济要真正“活”起来,势必从表面的观光走向深度的旅居。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于细微之处做精做细管理服务,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运用,提高重庆旅游美誉度和吸引力,吸引全国各地游客齐聚山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陶渊明的诗句中,回归自然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对重庆而言,就是要立足绿色资源禀赋,巧做“绿色文章”,让“避暑经济”产生“乘法效应”,让八方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真正实现旅游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