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倒过来!评价作起点 画出成长同心圆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6-21 04:31:23 | 编辑:王俭林

央视新闻袋袋库栏目组走进璧山实小“青雅”校园电视台

创客课程——学生团队制作智能小风扇

 

缘起

“评价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变成为“评价激励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璧山实验小学评价改革重要价值取向的转变,也是该校深化课程改革阶段以评价改革为主线的出发点。

以评价倒推改革 让课改起步于评价

一般来说,无论是考试和还是综合素质评价,在很多学校都是放在最后一个环节进行。然而,璧山实验小学却倒过来,将评价摆在了首要环节上,这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却让这所学校呈现出不一样的“创新逻辑”。

为什么要把评价放在首位?

校长傅静谈到,当前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普遍存在“偏重学科知识、囿于纸笔测试”等缺憾,评价目标狭窄而欠综合,评价方法陈旧而欠创新,评价主体单一而欠多元,评价结果呈现“是什么人”而非“引导成为怎样的人”,同时评价功能依然重在甄别选拔而淡化了其激励、导引和发展等。

她还谈到,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的依然是终结性的评价,也就是说,基本都是采用分数来作为评价结果,通过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好与差。实际这些分数只代表了学生某些方面的特质,不是一个全面衡量的标准。

那么这样的现状如何才能得到改变?

基于问题产生思考,璧山实验小学确立了“评价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变为“评价激励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评价作为了践行课改的出发点,因此近几年来一直着力进行着“小学生综合评价的校本化实践研究”。

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于一所小学来讲其实非常不易,因为将评价作为起点来践行课改,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但事实证明,璧山实验小学这一创新举措让学生人格、潜能、个性、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走向了成功。

确立“以评价为导向”的课改思路后,璧山实验小学开始全面实施学生综合评价,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转化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中。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能力测试与纸笔测试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等多种策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基础学力、德行修养和个性涵养。

它打破了“评价是课改的末尾环节”这个普遍思维,以学生评价改革来倒推课程改革,变课改止步于评价为起步于评价,这样的评价颇具含金量。

 

实践

在课改浪潮中,学生评价往往游离于课程之外,被视为对教学结果的检查。而璧山实验小学则将学生综合评价纳入课程体系中,以评价为先,并融入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既有载体同时也灵活多样。

立足“青雅课程” 用评价撬动多元发展

“生活实践”课程包括了研学旅行、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网络体验四个方面。评价更是细化到了养动植物、整理房间、手洗衣物等具体的点上,评价灵活多元,但都重在对学生的经历进行评价。

从这四大类的雅行修养课程中不难看出,饱满的课程必定有丰富的评价作为支撑,多元评价和谐统一的指向了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不同课程的育人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激发,同时班主任、教师、家长、社会人士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引导着每一个孩子不断健全人格,丰满人性。

个性涵养课程,自主选课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如今,璧山实验小学两个校区共开设了40多门课辅活动,每周都有一个半天供学生自主走班上课,以培养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针对个性涵养课程该校更注重潜能评价。

据了解,潜能评价的方式有问卷、访谈、脑科学测试等。璧山实验小学先试先行,从兴趣特长发展的角度,做了浅层次的评价导向,目前该校正在建设脑科学测评室,下学期开始就可以对孩子的个性特征给予科学的建议。

除潜能评价之外,学校也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收获”3个方面评价,分值比例依次为20%,30%,50%,导引学生在自选的个性化课程中收获更多。例如在学习收获板块,学校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或者最好的表现代表自己的学习效果,对自己提交的作业不满意的可以重复提交,其实也是在鼓励孩子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依托200多年办学历史,璧山实验小学逐渐凝练形成“青雅文化”特色,在这种特色文化的浸润下,该校同时构建出“青雅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科课程、雅行修养课程和个性涵养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雅言、雅行和雅趣。

“青雅课程”也正是学校实施学生评价的载体。

在这样的载体之上,评价究竟如何发挥“指挥棒”作用?

基础学科课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辅相成。

学生数学学得怎样,再也不是试卷说了算。

在璧山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进行了结合,既关注学生学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又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合作、探索等。最重要的是,评价更多的是学生探究能力、实践、综合应用的评价。

比如学生是否善于思考、勤于提问,是否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否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则成为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

如今璧山实验小学所有基础学科都实现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占比达90%,而期末笔试测评只占10%。学期结束后,学生得到不再是期末考试成绩单,而是挤满了成长过程的《学生综合评价》手册。

先从基础学科开始“动刀”的魄力也倒逼着教师必须去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各个学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要素,例如习惯养育、创新能力培养等,这些学生成长必备的核心素养融入到每堂基础学科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程评价中,教师有主动权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测评。例如语文学科的演讲测评,学生可以申请多次测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发展的功能,激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雅行修养课程,厘清育人价值,多元评价和谐统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主线,璧山实验小学将传统文化和青雅文化相结合,构建了雅行修养课程,推出了“雅行七礼、自主管理、主题活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德性修养与自然优雅的行为举止。

雅行修养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多,评价又是如何贯穿其中的?

“雅行七礼”是指微笑礼、出行礼、集会礼、就餐礼、表达礼、书写礼、举手礼。学校将“七礼”贯穿在教育、教学以及日常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紧扣“雅行七礼”评价指标,以量化打分和语言描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评价手册上,这样的评价贯穿6年,周周都要评。目前已形成七礼儿歌、雅行七礼操、雅行七礼儿童绘本、雅行七礼书签、出行礼微课视频等系列课程文化产品;

“自主管理”是为每个孩子提供至少一个“岗位”去培养服务自我、服务班级、服务学校的能力。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了相应的管理岗位,比如一、二年级设有整理书包书桌、系鞋带、检查红领巾佩戴等“岗位”,三、四年级有班务管理、两操监督员、节电员、营养小博士等岗位,五、六年级则主要负责学校的诚信购物处、失物招领处、流动书吧、校园电视台等多个服务平台。学校以服务管理的态度和质量为标准进行星级评价,孩子们还要进行自评、互评,最后将结果记录在评价手册上,每个班每学期还要评选出优秀服务岗等并予以奖励;

“主题活动”可以说是周周有、月月有,挑战吉尼斯、跳蚤市场、毕业典礼、少先队入队仪式、节假日序列活动、学科活动等,每个活动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全程参与和主动积极两个方面,再由年级组在实践中细化到不同活动的要求之中。活动经历最可贵,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把全程参与看得很重,因此每次活动都有单独的评价标准;

 

优化

从评价目标,到课程载体,再回到评价结果,最后回到评价目标上。璧山实验小学形成了一个闭环式的评价育人体系。与此同时该校还不断优化评价方式、工具、内容等要素,如今学生评价已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评价升级 科学丈量学生每一寸成长

目前,璧山实验小学研发的《学生综合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已经在区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并成功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规划重点有经费课题。不仅如此,傅静还先后前往北京、深圳、成都乃至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交流。

创新学生评价,短短几年间已初露成功之态。

学生在各类课程和活动中锻炼素养、磨砺品行、提升内涵、发展个性,在“134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自主研发制定十几个门类的课程评价标准,从“输血”到“造血”,各学科组的学术研究能力明显提升,专业自信逐渐形成;家长对璧山实验小学更满意了,不少家长甚至选择了留在璧山让孩子在家门口读好学校;学校还得到冯恩洪、刘坚院长等近20位教育专家的指导,让评价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3年多来,璧山实验小学的学生评价从厘清价值、摸清思路,到构建评价体系,再到丰富评级功能、过程、工具等,形成了从评价目标到课程载体,再回到评价结果,最后回到评价目标上的闭环式的评价育人体系。

3年多来,璧山实验小学破冰前行,特别是借力信息技术手段让评价升级,变得更加便捷、科学、高效。

“以前我们的评价手册都是由教师手写录入,因为评价内容多,使得教师工作量变大了”,傅静谈到,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评价持续发展的,因此学校将纸质评价手册转变为“青雅徽章”的电子工具,并自主研发了“青雅学生成长观测平台”,让现代信息技术和评价工具自然融入,进行经历性的、过程性的、关键性的数据记录,让技术发现客观规律,用规律引导学生发展。

例如“青雅学生成长观测平台”给每个孩子一个装有主动发射信号的芯片的成长徽章,和人脸识别系统同时作用,自动记录孩子在校的生活轨迹,包括运动时间,阅读时间等,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的校园生活节奏图。同时结合老师、家长等评价主体的过程性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最后生成孩子的“成长报告”。

评价既然是“指挥棒”,就要不断优化升级,未来璧山实验小学还将致力于探索更科学高效的学生评价,进一步实现评价向“人的发展”转变,更好地处理好评价中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正如傅静所谈,学生评价研究和实践要一直在路上,切莫忘记评价的本质,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培养得怎么样”,以评价为起点,更好地带动每个教育人和家庭画出学生成长的同心圆。

文秀月 刘进 图片由璧山实验小学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