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周一的博物馆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6-20 02:41:31 | 记者:赵迎昭 | 编辑:王俭林

江洁在文物库房,查看书画保存状况。

巴人博物馆讲解员利用周一闭馆时间,在馆内集中学习。

刘厚伟用手机APP记录文物建筑周边情况。

周庆华准备打开展厅大门,查看展厅内部设施运行情况。

“博物馆周一闭馆,是为了让员工连休3天吗?”不知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自1985年后,全国博物馆逐渐形成了每周一闭馆的制度。这一天,平时对游客开放的区域暂时关闭,文物和各种设备得以“喘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放假了,恰恰相反,文物管理、讲解、巡查、安保等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这一天迎来了工作的“绝佳时机”——文物管理员打开展厅展柜取走书画拍摄照片、讲解员在安静的环境中提升讲解水平、安保在这一天检修设备……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5月18日至6月9日,我市举办了第九届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在关注文化遗产的同时,守护在这些珍贵遗产身边的人们,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北碚区博物馆、巴人博物馆,探访周一博物馆的那些人和事。

文物管理员

“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

113500余件(套),这个数字是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这个大家族的“管家”是该馆藏品部保管组的12名工作人员。

5月21日上午10时,安保打开李初梨捐献文物展厅大门,三峡博物馆藏品部保管组文物管理员江洁和同事将文物推车推进展厅。她们要将展厅中的字画全部取下。“三峡博物馆和重庆出版集团合作,计划出版《李初梨捐献文物全集》,先要出版书画卷。”江洁说。

将书画展柜中的书画取出,需要江洁和同事两人通力合作。江洁轻轻打开展柜的门,把“人字梯”很小心地搬进去。两人先后进入狭窄的展柜,江洁身材瘦小,这对进入展柜来说是一个便利。

紧接着她和同事戴上活性炭口罩和无酸手套。两人在展柜中相互配合,一人在下面把书画立轴卷上去,一人在上方护住书画。每个动作都很轻柔,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金农、郑板桥、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受损。

虽然从事文物保管员这一工作已经有10余年时间了,但江洁还是不敢掉以轻心。“这些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文物,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战火,流传到你的手里,你能想象到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吗?”

两个半小时后,20多件李初梨捐献的书画被全部取下,送至博物馆摄影室。“给文物拍照也是件费精力的活,要从不同角度拍不同的细节,一幅字画最多要拍100多张照片。”江洁说,利用周一闭馆时间把字画撤下来拍照,可以减少文物离开展厅的时间,不让看展的游客失望。

江洁透露,由他们保管组策划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展在6月26日开展,79件(套)珍贵书画将和市民见面。其中,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已经10余年未和重庆市民见面的《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将从恒温恒湿的库房和量身定制的囊匣盒套中“走”出。

江洁说,像《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这种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从库房取出前必须经过馆长审批和文保中心审核。“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我们心中都是‘无价之宝’。《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材质为绢本,设色属于工笔重彩。绢的材质十分松脆,画作部分区域颜料有堆叠,我们取的时候会注意轻拿轻放,舒卷时会更加小心翼翼,确保颜料不会剥落。”

“你是看文物库房的吗?”江洁说常有人这样问她,但她知道这个“四季如春”的库房对文物的保存来说有多重要。正因如此,三峡博物馆文物库房一直保持着18-20℃的温度、55%-60%的湿度,这样的条件让沉睡在这里的文物非常“舒服”。

“全重庆最好的书画都交给你们保管了,不要告诉别人你是保管员。”三峡博物馆前藏品部主任胡昌健10年前对江洁说的话,她仍然记忆犹新。“现在社会对文物工作者更加理解了,我们说起自己的职业时很有底气,并不会遮遮掩掩。”

文物讲解员

“讲得这么好,就把小费收下吧”

大门紧闭,灯光昏暗,“灵山十巫”的雕塑散发出神秘的光芒。

“这里展示的是巴人制盐的场景,可你们知道巴人是怎么取盐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展厅的宁静,灯光也变得有温度起来。

6月4日,周一,九龙坡区巴人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刘丹正在给工作人员王洪、杨照梅做讲解培训。

49岁的王洪认真地听着,不时拿出笔记录。“以前只给游客讲解巴人制盐的历史,这下知道‘煮岩盐’这些取盐方式了。”王洪说。

“每逢周一下午大家一起学习,已经有近半年时间了。”刘丹介绍,巴人博物馆只有展览部的3个人负责讲解和社教活动,周末和节假日非常忙。周一闭馆,可以挤出半天时间学习和提升。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王洪和杨照梅是从文创产品销售员转型成讲解员的。“成为讲解员后,我们很高兴,也算是发挥余热了。”杨照梅说。

但成为一名合格的解说员并不容易。

今年年初,得知要做讲解员时,天性乐观的两人瞬间变得愁眉苦脸。

“一开始接触文物讲解时我很焦虑,一点底气都没有。”王洪说,自己只有中学学历,在机械行业工作20多年,2015年来巴人博物馆之前一直做着和文物毫不相关的事。杨照梅压力也很大:“都快50岁的人了,怎么才能记住呀?”

面对2万余字的讲解词,近50岁的两人如何攻克?王洪说:“每天我都拿着讲解词在展柜前对照着文物背诵,在家里起早贪黑看。”杨照梅说:“只要刘丹讲解我就跟着学习,就连睡觉都想着怎样把讲解词背会。”

王洪回忆,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她们今年2月第一次给观众讲解。4个月来,两人的讲解渐渐受到了观众认可。

今年4月的一天,临近闭馆,杨照梅接待了重庆某高校的3位老师。听完近30分钟的讲解,其中一位老师把钱塞进了杨照梅的裤兜。

“讲得这么好,就把小费收下吧!”“这不能要,这是我们的工作。”杨照梅看都没看钱有多少,就把钱塞回到那位老师手里。“讲解得到你们的认可我就很满足了,这钱是绝对不能收的。”杨照梅说。

“半路出家”如何“征服”观众?王洪说,不少游客听讲解时会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根本不能准确回答。“部门每次周一学习我都会拿笔把知识要点记录下来,放在包里随时看,久而久之面对观众就有底气了。”

文物巡查员

上班时间“玩”手机记录文物状况

4月30日,周一,适逢“五一”假期。上午9时,北碚区博物馆负责文物巡查的工作人员刘厚伟从办公地出发,坐上了开往卢作孚纪念馆的590路公交车。

天空阴沉沉的,刘厚伟从卢作孚纪念馆走到梁实秋纪念馆,又走到四世同堂纪念馆。途中,他一直在微风中摆弄手机。

工作时间坐公交、“玩手机”要干啥?

原来,和全市其它博物馆只有一个展馆不同的是,北碚区博物馆由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晏阳初纪念馆和抗战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陈列馆6个展馆构成。这些展馆全部为区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卢作孚纪念馆和晏阳初纪念馆更是“国保”。

刘厚伟当天要做的,就是对卢作孚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和四世同堂纪念馆进行巡查。巡查用到的工具,是去年9月投入试运营的“北碚区博物馆巡查系统”。北碚区博物馆近20名工作人员,每人都要按照排班参与北碚区博物馆所属展馆及区内其他文物点的巡查。

来到梁实秋纪念馆,刘厚伟一进展馆大门就发现了问题——门口处的木结构有破损。虽然破损面积不大,但红色的地板将破损处映衬得格外醒目。他弯腰查看后发现,破损处的木板翘起,他判断这可能是空气湿度大引发的“后遗症”。紧接着,刘厚伟打开“北碚区博物馆巡查系统”APP,选好最佳角度,将这一问题拍了下来,上传到系统。

“电线短路、屋檐破损、白蚁侵袭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刘厚伟说,对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来说,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引发大问题。

在梁实秋纪念馆内,“北碚区博物馆巡查系统”APP的登记距离显示为0米。“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的ID,只有身在展馆内,才能对这个展馆进行巡查。”刘厚伟说,利用GPS定位功能从根本上杜绝了有人巡查时偷懒的现象。

除了文物本体安全,他还要根据系统提示,完成“管理员是否到岗”“清洁卫生是否良好”“日常使用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等选项。

今年38岁的刘厚伟,身高超过1米8,巡查时不得不经常低头,扶扶眼镜,任何一个角落都逃不了他的“法眼”。

“无论选择‘是’还是‘否’,都要拍照上传。”刘厚伟向重庆日报记者展示APP使用细节,每个选项都拍了照,才能保存成功。而有关部门看到上传的问题后,会及时处理,系统也会实时显示处理进度。

文物巡查并不是人们想得那么悠闲。去年7月,刘厚伟一行4人到位于缙云山半山腰上的北碚区文物点转龙寺巡查,却遇到了没有登山步道的难题。

“如果有步道,我们半小时就能爬上去,那次我们却爬了一个半小时。”刘厚伟说,那段山路并不好走,向上爬时不知道还要爬多久才能到转龙寺,心里着急,早忘记了汗湿衣背。

文物安保人员

和数百个昼夜不休的摄像头并肩战斗

“办公楼1号楼1楼监控室三鉴(声音、红外线、电磁波)告警!”5月14日,周一,重庆日报记者步入三峡博物馆监控中心的瞬间,警报声随之响起。

这是监控中心首次允许媒体参观。

“看!这是博物馆区域内的数百个高清摄像头拍下的画面。”周庆华是三峡博物馆安全管理处保卫科的工作人员,在三峡博物馆工作已经有13年,44岁的他仍然保留着过去当兵时的精气神。

监控中心内,由十余块液晶屏拼合成的监控墙,显示着博物馆展厅、库房、人民广场等区域的画面。摄像头是安保人员亲密的“战友”,24小时不间断地把看到的画面呈现在监控墙上。监控墙前坐镇的周庆华和同事通过这些“战友”传回的画面,可以实时进行监控,保障文物、游客的安全。

这些游客注意不到的“战士”,为了看得更远、更清晰,专门潜伏在建筑、楼层或天花板顶部。

它们的本事可不小。博物馆蓝色玻璃幕墙顶端的鹰眼摄像头是“千里眼”。周庆华选中这个摄像头,转动鼠标滚轮,100余米外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几个金色大字逐渐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在电脑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字的阴影和高光等细节。“在监控室可以掌握人民广场的治安情况,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处置。”他说。

周一时,展厅中的红外线摄像头在黑暗的展厅中度过。它们在夜里没有“睡觉”,而是清醒地把俯瞰到的黑白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闪着红光的就是红外线摄像头。”周庆华带领记者来到远古巴渝厅,他用手指向黑色的天花板,摄像头眨眼闪红光。“每当有人经过红外监控区域时,监控室都会收到警报,但博物馆对外开放时间除外。”他说,监控中心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记录下的大数据分析哪个展厅、哪个区域最拥挤以及哪件文物最受游客追捧……

每到周一闭馆时,安保人员会对博物馆各项设备进行集中检修。“比如中央空调某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会对问题进行排查。周一关掉中央空调电源后修理,这样不会对游客造成影响。”周庆华说,如果摄像头出现故障,检修时会“对症下药”,不会影响其他“战友”工作。此外,展厅灯光、卫生间设施等也在检修之列。

“摄像头仅具有记录功能,分析、处理记录到的信息还是要靠人的智慧,‘人机配合’才能织就天衣无缝的安保网络。监控中心全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春节、国庆节是人流量高峰,博物馆安保人员心里的弦时刻紧绷着,不敢松懈。”周庆华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