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参观游客爆棚 俨然又一“网红” —— 重庆建川博物馆开馆首日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6-19 04:04:53 | 记者:赵迎昭 | 编辑:王俭林

六月十八日,游客在重庆建川博物馆参观。记者 熊明 摄

“不能进馆了,明天再来吧……”6月18日下午4时,看到重庆建川博物馆门前的停止售票告示牌,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遗憾地说。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从18日中午12时正式开馆,到下午4时停止售票,重庆建川博物馆就售票近3000张。开馆首日,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俨然已成为重庆又一“网红”景点。

“建设人”集体忆芳华

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由24个兵工生产洞改造而成,分为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抗战文物博物馆、兵器发展史博物馆、票证生活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重庆故事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民间祈福文化博物馆等8个主题博物馆。

这些位于九龙坡区鹅公岩的生产洞前身为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一兵工厂,1957年改称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1991年改制成立建设工业(集团)公司。开馆第一天,不少老“建设人”也来参观。

61岁的刘永富曾在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工作了近20年,重庆建川博物馆的很多洞穴就是他曾经工作过的车间。“洞里冬暖夏凉,湿气非常重,每个工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关节炎,为此每天都能得到2角钱补贴。”他说,自己的父母在抗战时期也曾在兵工署第一兵工厂工作,把生产好的兵器通过人工运到码头,要途经狭窄的山路,非常艰辛。“年轻人也应该知道这段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九龙坡区市民周莉一家四口也在第一时间来参观。“我也是‘建设人’,曾在建设厂工作了十几年,在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看到了曾经接触过的机床,非常亲切,也很有感触。”她说。

重庆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重庆建川博物馆主体雕塑高达27米,顶部是雕塑家谭云创作的雕塑《冒着敌人的炮火》。7米高的川军战士手持机枪,正朝着空中扫射日军战机。“希望市民从博物馆中感受真实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

75岁老兵迫不及待来“尝鲜”

“和平来之不易,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当天,家住南岸区的华耀成在抗战文物馆“重庆大轰炸”场景前,一边拿起手机拍摄复原的场景,一边感叹。

“看了重庆日报刊登的开馆消息,我早上9点多就到博物馆了。”华耀成今年已经75岁,膝盖患有撕裂性骨折,走路有些吃力,但为了“尝鲜”,开馆首日坚持来馆参观。他说,自己曾在上世纪60年代当过6年兵,“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才懂得和平的珍贵。”抗战文物馆展示的珍贵文物也让他感触很深,“这些文物太珍贵了,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意义非凡,以后我会带家人和战友来参观。”

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观者中也有很多90后和孩子的身影。重庆科技学院大二学生刘洋,一大早就从沙坪坝区赶到博物馆。他来自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河南新县,对抗战历史兴趣浓厚。“看了重庆建川博物馆,我还想去看成都的建川博物馆,从中铭记历史,启发未来。”

事实上,将生产洞建成博物馆并不容易。“我不在成都建川博物馆,就在去重庆建川博物馆的路上。”樊建川说,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在排水引流、通风除湿、消防安全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就是想给游客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

游客众多,工作人员有点忙

开馆第一天便游客爆棚,也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在游客中心入口处,该馆讲解员李建江、黄莎莎、蒋良文正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据了解,该馆共有13名讲解员,他们都是接受了3到10个月的培训后才正式上岗的。

李建江今年24岁,2017年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经济学专业。“樊建川馆长是一个特别‘潮’的人,微博打理得特别好。”他说,去年8月至今年4月,自己就在成都建川博物馆接受培训,而和建川博物馆结缘就是从关注樊建川的微博开始的。

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中,抗战文物馆规模最大,讲解词字数超过6万字。黄莎莎表示:“边看文物边背诵,我用了10天时间就全部掌握了,期间樊建川馆长经常给我们加油打气。”

博物馆前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开馆首日非常繁忙,当天前台虽然安排了5名工作人员负责售票和为游客服务,但仍有些忙不过来,“大家忙得水都没喝上一口,嗓子都冒烟了。”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