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歌乐山上“雪域雏鹰”蓄势起航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6-05 02:11:47 | 编辑:王俭林

老师指导同学们小组学习

学生美术作品展示

“人世间有一种大爱如太阳之光,如月亮之辉,她让人享受而不自觉,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希望让校园之中充盈着这种无形的大爱、真爱,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教育净土,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成才。”

这是重庆西藏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宗良的教育理想。

用真心给藏族孩子最好的爱,用最大的努力培养出优秀的藏族孩子,为西藏输送优秀人才,这是重庆西藏中学校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的责任。30多年来,学校擦亮“和泽文化”特色品牌,让文化浸润学生成长;努力探索“和泽课堂”,让学生形成灵性知识,积累美好品业;真心关照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让他们实现从零基础到全国冠军飞跃,科技艺术全面开花。

以公平和质量为出发点,重庆西藏中学校在沙坪坝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浪潮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播种“和泽文化”

为学生奠基美好未来

悠悠歌乐山,荫荫森林园,终年佳木繁荫,四季鸟语花香,重庆西藏中学校就坐落在这片充满灵气的沃土上。

步入校园,一群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学生正迈步走来,见人微笑、礼貌问好;寝室里,“棱角分明”的军被,摆放整齐的物品,让人一度怀疑来到了军营;教室里,学生主动举手、大胆发言,自信地表达着想法;各类功能室里,学生们全情投入、手脑并用……一幅生机盎然的教育图景展现在眼前。

事实上,这样常态化的一幕,并非一日之功。

来西藏班就读的孩子大都十一二岁,初次远离家乡来到异地,多少有点水土不服。例如重庆天气湿热,需要勤洗澡、保持干净,而学生却没有养成勤洗澡的习惯,有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不擅长整理物品和清洗衣物,也有个别学生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吃零食……

这让学校更加坚信“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

学校以“和泽文化”为引领,遵循“关照生命、尊重个性、精求方法、教道自然”等原则,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文明礼仪为中心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开展育德工作。

老师“既当爹又当妈”,用真心真情对待每一个孩子,有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老师在寝室手把手教整理衣服、洗脸刷牙、做好清洁。来到寝室提醒孩子洗澡、换洗整洁干净的衣服,涂抹防虫药物,保持身体的清爽舒适。

在管理中,学校坚持“严、爱、细、实”的教育原则,探索出“重庆西藏中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引导达成要求”,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引导目标。

“以前我的被子衣物总是一团糟,如今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把一切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一个内务小能手了……”一位孩子兴奋地通过电话向家长汇报,彻底打消了家长的担忧。原来,学校考虑到学生常年住校,就从寝室管理入手严格要求,小到物品的摆放,被子的整理,大到环境的整洁,文化的营造,随时保持军政训练内务状态。校园里,整齐有序的两操,统一着装的集会,外出参观的队列……到处都体现出严谨和认真。

此外,学校建成了覆盖校园各个区域全天候电子监控系统等确保藏族孩子的“外部安全”,同时开设心理咨询室,依托测评室、个案咨询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卡牌室、沙盘室等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工作,呵护藏族孩子的“内心安全”。

不断深化德育工作,学校探索了军民共建、生命教育、爱心教育、自助管理的育人特色,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学校德育处主任陈敏介绍,学校成立了学生自管委员会,学生宿舍从清洁卫生,内务管理到寝室文化建设均由学生自主管理。例如学生食堂自管委员会的学生一日三餐轮流值班,维护就餐秩序、督促学生文明用餐,让学生成为学校小主人。

经常有新生家长感慨,“孩子来学校一段时间后,性格开朗了,独立性强了,学会关心关怀父母了。”在他们看来,重庆西藏中学校充满了魅力,不仅让孩子越变越好,也让他们拥有了好习惯、好人生。

立足“和泽课堂”

让学生积累美好品业

教育强区沙坪坝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本式卓越课堂多年,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西藏中学如何作为?

“培育优秀的藏族学生,不仅仅满足于会认、会说、会用汉语那么简单,而应该立足课改,帮助学生形成灵性知识与美好品业,实现课改的真正要义。”李宗良说。

学校立足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和泽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

究竟什么是和泽课堂?它有哪些特点?学校教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和泽课堂”指根据西藏学生的实际学情而设计的多元(多种教学方式共生)、多维(多维教学目标共达)、多文化(汉藏文化共融)共存互动(没有爱心的互动是不起作用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包含五个部分,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归纳小结-检测反馈”。

面对害羞、不善言谈的孩子,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梁亚玲有不少好办法。来自阿里的扎西平措在课堂上从来不敢发言,回答问题时经常满脸通红,抓耳挠腮。一次,梁老师特意安排了讲解阿里民俗风光的话题。

这时候,扎西平措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老师趁机喊他起来。“阿里是我的家乡,这里虽然贫穷,但是有美丽的风景和特色的美味……”老师不时给以微笑和肯定,孩子越说越激动,足足讲了几分钟。从此,扎西平措仿佛被激发了信心,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毫不胆怯。

当教师把自己的真情以艺术的方式贯注其中时,课堂就成了知识、情感、智慧交融的“场”,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在这个平台上完美统一,于是就产生了心灵碰撞、教育共鸣。

在政治教研组组长罗志燕的课堂上,她格外关注民族团结、中华优秀文化、国家对西藏的政策支持等内容,并组织学生观看9.3大阅兵爱国主义影片、纪录片《西藏》《辉煌中国》等,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学校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大力开设选修课,培育、开发精品课程。目前,开设了《三国杀》与逻辑推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23门选修课。成功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重庆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内地西藏班(校)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以重庆西藏中学为例》等3项专题课程开发研究,让教学走向高质量。

近年来,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统领下,不但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试成绩也节节攀高,初中班中考连续5年增值性评价居全国17所内地西藏初中班第一;高中班在全国内地西藏班中名列前茅,学生通过高考都能步入重点本科院校的殿堂,一大批同学走进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学校。

拓宽成长平台

让科技艺术点亮每个生命

“我真的很感谢学校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找到了兴趣所在,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断成长,取得佳绩。”重庆西藏中学校扎西顿珠同学难掩激动,2018年,他获得“第十一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

2012年,扎西顿珠考入重庆西藏中学校,戴着眼镜的他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校网管组的罗谢颖和谭志勇老师慧眼识珠,鼓励他参加科技社团活动。

在训练初期,他们在电脑编程方面遇到较大困难,老师带着他外出请教名师,反复思考,克服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获得重庆市网络机器人野外生存赛项的高中组一等奖,随后又在全国赛中获得一等奖。

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从科技零基础到创新市长奖的突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西藏孩子大都没有基础,老师们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

谭志勇老师的话颇具代表性,他说:“创新是国家要求,培养藏族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者的责任,同时也是为了改变大家眼中藏族孩子创新能力弱的偏见。”

学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多个中层科室负责人任组员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建有科技馆,成立了机器人活动室和科技社团,安排专人担任教练员定期组织学生科技爱好者开展活动,专任教师负责管理,开展科普教学指导工作。

截至目前,学生科技社团参加重庆市及全国中小学科技创新与实践大赛,13人次荣获全国一等奖,17人次获得重庆市一等奖,4人分别被授予全国科技创新之星、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和沙坪坝区科技创新区长奖、区长提名奖。

秉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学校全面挖掘学生兴趣,搭建个性成长平台,共开办了书法、科技、刺绣、器乐、舞蹈、桥牌等16个学生社团,坚持在活动中育人。

“一笔一划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每一笔都要用心有力……”在书法老师谭志勇指导下,只见学生们屏息凝气,用心书写每一笔笔画、每一个汉字。作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定时开设书法选修课或书法讲座,组织“书香驿站书法展览”,每学年开展校内书法比赛和组织各级参赛竞赛,7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美术老师左斌深耕美术教学,他从丰厚独特的西藏文化中挖掘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西藏面具、传统图案等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完成了《魅力西藏》美术校本教材,编印《学生绘画作品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高涨,在获誉累累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升华了修养。

所谓教育影响一生,更多学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回去后成长为当地学校的校长,也开设起了美术课,为当地孩子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有的毕业生凭借过硬的书法等才艺,成为单位的多面手……他们的生命因为教育而变得丰富,他们的未来也因为教育而更加精彩。

胡忠英 何建元 陈曦 图片由重庆西藏中学校提供

 

链接>>>

让爱像阳光一样充盈校园

多年来,重庆西藏中学校努力让校园之中充盈着教育大爱、真爱,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教育净土。

学校语文教师陈敏,是学生又爱又怕的“麻辣女教师”,调皮的男孩子经她调教后总能变乖。每带新班级,她会抽出大量时间观察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建立一个资料库,包括性格爱好特长,在日后的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时机,助其成长。马剑老师大部分时间都陪在学生身边,为了督促孩子认真听课,她甚至在教室后面专门放了一张办公桌,随时关心学习情况,解答教育困惑。

事实上,学校每一位老师都像孩子的父母一样,他们将“尚爱、循道、求变”的教育理念牢记心中,坚守“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三十年,为民族三百年”的誓言,在实践中倡导父爱、母爱、师爱和孝爱,充分利用春节、藏历新年前夕带学生购买衣服、年三十学校领导挨个班拜年、逐个学生发红包、陪同学生看春晚,包饺子、包汤圆、做坨坨面、做酥油茶,放烟花、跳锅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关爱。

 

藏渝一家亲 共画同心圆

从重庆到拉萨,再辗转到阿里,最终在茫茫草原步行3个小时后,冯专老师一行人终于看到一边背书,一边放牧的学生次旦卓嘎。

“看到孩子懂事地帮家长做家务,又坚持学习,觉得很欣慰。”冯专说,尤其是听到家长对孩子的肯定,对学校教师的感谢,他觉得这一趟再辛苦都值了。

“每年暑假,是重庆西藏中学校老师最忙的时候。2016至2017两年间,校长李宗良带头,先后有50余位老师深入拉萨、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市区及偏远的牧区,对近40名在校学生、300余名毕业学生进行了家访和回访,与近300名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给贫困家庭送去慰问金。进一步搭建起了汉藏师生、学校老师和藏族家长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汇聚了家校教育合力,增强了“教师爱生如子、学生亲师乐学”的办校办家的汉藏和泽氛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