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五一”聚焦:劳动者最美丽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5-01 01:39:32 | 记者:本报记者 | 编辑:周游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新时代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如何扎根岗位,奏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铿锵乐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而努力。

  4月23日,徐列峰在工作室调配一种新的清洗剂。首席记者 崔力 摄

  渝中区环卫工作者徐列峰

  为减轻同事劳动强度 他苦苦钻研成“发明家”

  本报记者 汤艳娟

  渝中区市政环卫公司的徐列峰,有着环卫工作者与“发明家”这两个看似不太“兼容”的身份。

  20多年来,徐列峰凭借一股钻研劲儿,大胆谋创新,痴心搞发明,先后完成10多项创新发明,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每年为单位节省环卫成本数百万元,被同事们亲切称为“环卫发明家”。

  55岁的徐列峰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每当看到自己的小发明派上大用场,就觉得很欣慰、很满足、很幸福。”

  徐列峰是一名环卫工作者,大学里读的是英语专业,他为何一头钻进科学发明领域,又是如何成为“环卫发明家”的呢?

  “我搞发明的原因很简单,就为了减轻同事们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徐列峰说,2004年的一天,有人向他抱怨,行道树落叶期树叶随时掉落,清扫费时又费力。他当时便想:何不发明一个机器,把已枯黄的树叶一次性弄下来?

  徐列峰借来林业局的风力灭火机做实验,用强风把树上大多数枯叶给吹了下来。这样一来,之后几天的落叶就少多了。“这个办法可行,我要发明一台定向吹风机!”徐列峰非常兴奋。经过2年的实验,一台可车载移动、仅需一人操作、可集中吹落枯叶的定向吹风机问世了。

  首战告捷,徐列峰对发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有时间就埋头钻研搞创新发明。几年里,又先后发明了消防水带防碾压装置、高温高压多功能冲洗车、便携式降温降尘雾化机……

  渐渐的,“遇到问题用发明来解决”成为徐列峰的一种思维习惯,他的视线也慢慢从机械制造延伸到化学领域。

  这还得从2010年游客投诉八一路美食街地面油污大这件事说起。当时,环卫工人采用洗衣粉、草酸、烧碱等来清洗重油污路面,但存在清洗不彻底、药液腐蚀石材等问题。领导把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交给了徐列峰。

  如何用环保的方法将地砖的“本色”洗出来?徐列峰查阅了大量化学书籍,请教了多位行业专家,充分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验方案。随后买回烧杯、量筒以及所需化学试剂,从美食街采集回潲水、被污染地砖等,反复进行试验,要配制出重油污路面清洗剂来。

  经过5年时间,徐列峰试用了数百种化学试剂,进行了1000多次试验后,一种全新的重油污路面清洗剂终于问世,并在八一路美食街成功完成了首次“干洗”实验:环卫工人将药液直接喷洒在地砖上,褐色的油污瞬间皂化成淡黄色,就连渗透进地砖的油污也被析出来,环卫工人再用干拖把一拖,地砖变得干干净净,现出了“清爽本色”。

  2014年,徐列峰被评为渝中区劳模,中渝市政环卫公司专门为他成立“徐列峰劳模创新工作室”。专职后的徐列峰更忙了,没多久又研制出了专“治”墙面地砖油墨污渍的清洁剂、路面地标线快速干洗剂、无损伤高效清洗剂等。

  4月27日,陈良在指导工作室学员安装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记者 熊明 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授陈良

  “为国家培养能独当一面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本报记者 杨铌紫

  “不同设备要用不同颜色的线进行区分,不同模块需要相应规格的导线进行连接。”4月27日,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陈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陈良教授正在对即将参加全国物联网应用技术大赛的学生进行指导。

  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比赛时间是5月7日,“前几届参赛的学生都拿了好成绩,这次更要好好准备,五一假期也不能休息。”

  2012年,“陈良首席技师工作室”获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批准设立,系重庆市首批工作室之一。2015年,升格为“陈良技能专家工作室”,去年又获批成为“陈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陈良介绍,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年都会挑选30名左右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与优秀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以“导师项目制”推动相关技术应用开发。迄今,工作室已完成项目制技术攻关项目22项,申请专利56项,培养出数十名技术技能高手。

  工作室如今硕果累累,它所在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也已发展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物联网专业学院。但这个由陈良一手打造的物联网学院,在成立之初却并不被人看好。

  1990年,陈良从重庆电子工业学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前身)毕业,成绩优异的他本可到深圳工作,但他选择了留校从事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其间,陈良曾“下海”试水,开办了一家通信终端技术服务公司,每个月赚的钱是学校工资的10倍。

  “但开公司不是我真正的梦想,我更想做的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技术,为行业、为国家培养真真正正能独当一面的物联网专业人才。”陈良说,在慎重考虑后,2001年他把公司转让给了徒弟,从此专注于教学工作。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日益受到重视。2011年,在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领域浸润多年的陈良,在校长办公会上提出组建物联网学院的设想,得到领导的支持。同年,学校成立了全国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物联网学院,陈良担任院长。

  学院的成立意味着必须招收学生。陈良回忆,2012年正式招生时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专业,270多名学生里有百分之八十是调剂过来的。

  因为担心有学生中途转专业,陈良要求新生入学后首先到位于茶园新区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参观,真正了解什么是物联网。最后,没有一个学生转专业。

  如今,物联网学院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已达到97%,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

  除了给学生上课,陈良现在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工作室里,带着学生做项目。他介绍,物联网技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购物方面从现金支付到刷卡再到扫码线上支付,出行方面从轻轨公交到共享单车,餐饮方面从排队点餐到手机端完成预定取餐……物联网在各个领域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精彩。

  也正因此,陈良为物联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信念越发坚定。他说,从去年起,物联网行业呈井喷式发展,大大小小的物联网公司迅速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必须担负起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的责任。”

  邓志学在厨房烹饪美食。记者 魏中元 摄

  北碚某酒店厨师邓志学

  20年 从打杂配菜工到五星级酒店中餐主厨

  本报记者 颜若雯

  在北碚某知名酒店的员工间,37岁的中餐主厨邓志学拥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从小餐馆的打杂配菜工,到五星级酒店的中餐主厨,他用了整整20年。

  为了给食客呈上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邓志学付出了超乎寻常的执着努力。今年,他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1997年,邓志学初中毕业后到一家小餐馆打工,红案、白案都做,每天还负责蒸40多斤米饭,蒸饭的甑子垒起来比人都高。因为手脚麻利、认真负责,老板夸他“一人能当一个半人用”,第20天就给他涨了工资。

  在小餐馆打杂一段时间后,邓志学应聘到一家酒楼,负责切菜和配菜。“酒楼的厨房,讲究的是速度。”邓志学回忆,酒楼要求杀一只鸡用两分钟,杀一条鱼用一分钟。为了提速,他勤加练习,有时难免被菜刀划伤,但轻伤绝不下“火线”。

  “我左右手都是缝过针的。”邓志学伸出双手给记者看,“那时厨房条件艰苦,夏天还没干活就是一身汗,冬天双手能冻出十几二十个冻疮,但还是得往泡菜坛子里伸。”因为工作勤奋、敬业,邓志学的工资很快从500元涨到了900元。

  在重庆积累了些经验后,邓志学想到外面去看看。2000年,他来到北京,其间结识了一位香港大厨。香港大厨做的粤菜味道极佳,但厨艺从不外传。为了学得精髓,邓志学甚至去翻过厨房的垃圾桶,试图从用完扔掉的佐料瓶中,窥得某一道菜的做法。

  邓志学的执着让香港大厨颇为感动。后来,这位香港大厨将记载多年厨师经验的一本笔记本赠送给了他。

  2008年,邓志学回到重庆,应聘到渝北区一家高端餐馆当厨师长,有了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

  这家高端餐馆采取按位收费的经营模式,每位客人的就餐费用是好几百元。“我做的菜要对得起这么高的价格。”邓志学说,为让顾客满意他常常提前一天和订餐的客人交流、沟通。

  有的客人喜欢传统文化,邓志学便专程从渝北驱车到巴南,只为寻找一截茨竹用于摆盘。得知有的客人喜欢农家菜,他连夜到农村去收购土鸡。为给顾客呈上更新颖的菜品,他甚至自费前往上海学习“分子美食”。

  2016年,经同行推荐,邓志学来到北碚一家五星级酒店担任中餐主厨。在新的岗位,邓志学对川菜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如今在高端餐饮领域,川菜早已不再是‘火大油多盐巴起坨坨’,而是变得更加精细。”邓志学认为,川菜烹饪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食材特点融入大自然的意境,再结合西餐方式进行摆盘,这样一道菜才能真正上档次。

  在酒店工作,和客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多了。最近,邓志学自费两万多元参加了英语培训,希望自己今后能与外国食客自如交流。

  袁辉伟和群众交流。(市总工会供图)

  沙坪坝区覃家岗派出所所长袁辉伟

  遇上困难 辖区居民都爱找他

  本报记者 周尤 实习生 黄勇

  从穿上警服那天起,袁辉伟就认定“人民警察为人民”这个理儿。他24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秉公执法、惩恶扬善。工作之外,将亲民爱民、联系群众作为永恒主题,成为当地百姓能信任、能依靠的人。

  因工作成绩突出,袁辉伟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人民好公仆”,2016年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近日,市总工会授予他“重庆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荣誉称号。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从警20余年来,袁辉伟一直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从警的初心。

  覃家岗地处繁华中心,却又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周边有多个乡镇。一句话,辖区情况,不是一两天就能弄明白的。

  2014年,袁辉伟来到覃家岗之后,二话不说立即展开对辖区状况的全面调查。“最快的了解方式是什么?就是出警。”袁辉伟告诉记者,来所里后的前半年,他没有哪一天不下社区,到后来,哪里的消防设施有漏洞,哪个小区的治安问题严重,甚至于哪个居民有什么难处,他都了如指掌。

  经过半年多的深入了解,袁辉伟发现辖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治安问题。

  由于辖区内治安形势复杂,许多老旧的开放式小区成为盗窃、暴力案件多发地。比如辖区内的康居苑小区,是个典型的老式开放小区,居民多、管理混乱,入户盗窃、上门诈骗、暴力违法等案件高发,小区内曾一年发案100余起。

  这怎么能行?老百姓晚上连觉都睡不安稳!袁辉伟开始分析情势,寻找对策。

  结合街道治安现状和小区实际情况,袁辉伟决定硬件、软件一起抓。硬件方面,先推动小区改造为封闭式小区,关上敞开的大门;软件方面,则发动全所力量,加强巡逻。经过“软硬兼施”的治理,康居苑小区的治安得到显著改善,如今盗窃等违法犯罪案件鲜有发生了。

  在很多人眼中,袁辉伟身上有着许多光环,是“十佳派出所所长”“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但在朴实的群众眼中,袁辉伟就是一个心系百姓、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好所长。“我们不晓得他有啥子‘头衔’,只晓得有困难,就找袁所!”在覃家岗派出所,一位前来办事的阿姨这样对记者说。

  这也正如袁辉伟自己所说:荣誉属于过去,我将一直以一名普通公安民警的身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平凡的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涪陵中心医院,余政在查房。(市总工会供图)

  涪陵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余政

  手术遇停电 为防止意外他彻夜守在病人身边

  本报记者 周尤

  “我就是一名普通医生,竭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为病人减轻痛苦,是我的职责。”余政这样表示。

  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涪陵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余政在谈起自己所获得的众多荣誉和成绩时却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

  1983年,余政从泸州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涪陵中心医院,先后在普外科、胸外科、脑外科及泌尿外科从事临床工作。

  1990年余政正式进入神经外科领域。作为渝东南地区脑外科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他见证了涪陵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余政经过不断探索,先后开展脑垂体腺瘤切除、小脑肿瘤切除及第四脑室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填补了涪陵区医疗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被誉为“涪陵神经外科第一刀”。

  从医30多年来,余政做了上千场手术,其中一例给了他特别深刻的印象。“那是1994年,在给一位颅内出血病人做手术的过程中,两次出现停电状况。”余政回忆,病人是个30多岁的男子,是家里的顶梁柱,因为摔伤导致颅内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

  危急时刻,余政冷静应对,先用纱布把病人的伤口包扎好,然后带回病房,等供电恢复后继续手术。如此反复,前后做了三次手术,花了近一天时间,最终将这位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手术中断期间我就彻夜守在病人床边,以防发生意外。”余政说,这次手术不仅仅考验了他的技术,更考验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心。手术很成功,在看到病人清醒过来的那一刻,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余政还把一系列先进医疗技术带到了西藏。“2016年9月,重庆市组建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到西藏昌都地区,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我非常想去,那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他报名参加,最终如愿以偿。

  援藏比想象中难,要克服高原反应,克服医疗设施条件差等困难。入藏后第一天,他便放下自己援藏专家的身份,以一名普通医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中,余政发现当地缺医少药的问题严重,医生的医疗技术也亟待提升。比如,当地竟没有医生能熟练完成气管切开手术。这个手术并不复杂,但对重急病患者却是非常关键的。针对这个情况,余政积极开展“传帮带”,将自己积累多年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

  余政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定期讲课,针对当地医生医疗知识、基本技能较为欠缺的现实,悉心进行辅导。

  “无论是治病救人,还是开展‘传帮带’,都是医生的职责,我不伟大,也不特殊。今后,我还会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争取为更多病人消除病痛,带来健康。”余政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