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田坎上的“百家讲坛”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4-26 03:07:26 | 记者:陈维灯 | 编辑:李平

4月13日,酉阳泔溪镇泉孔村,村里能人正在为村民讲解种植技术。记者 谢智强 摄

“老郭,我的鱼死了好几条,啥子办法能治?”

4月17日一早,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泔溪镇泉孔村村民王贵昌就跑到了村主任郭敦双的鱼塘旁,焦急地询问着。

“最近雨水多,估计是鱼塘里细菌多了。你用纱布包点土霉素,放在进水口那里……”郭敦双是村里的养鱼大户,他耐心地给王贵昌讲解着,“对了,10点钟讲习所就要讲养鱼技术,你专心听到就是了。”

郭敦双说的“讲习所”,是泔溪镇2月底成立的农民讲习所。

“农民讲习所,其实是我们在行政村开设的讲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传统美德、实用技术等内容的小课堂。”泔溪镇党委书记田东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课堂上,不仅有村镇干部讲政策,村里能人讲技术,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走上讲台讲述如何处理家长里短和邻里关系。

一堂堂开在田坎、院坝的讲习课,已然成了泔溪镇群众集思广益的“百家讲坛”,成了当地群众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学习致富技术和促进乡风文明的小课堂。

镇村干部讲政策

外出村民决定返乡创业

几年前的冬天,泉孔村村民、今年32岁的蔡光辉挤上了前往广东的列车,第一次出门打工。

多年的打拼,让蔡光辉有了一定的积蓄,也想着回到村里做点事情。

“常年在外,对现在很多政策不够了解,不知道回来能做些什么。”因此,蔡光辉回乡的想法一直没有落实。

今年2月,在家过完春节后,蔡光辉又预订了前往浙江的机票。

“但2月28日晚上,老郭给我打了电话,喊我第二天去参加村里举办的讲习所。”听说是镇里的干部来讲解最新的惠民政策和养殖技术,蔡光辉决定去听一听。

第二天,一堂在村里冷水河河畔举行的讲习课,让蔡光辉大开眼界。

“现在鼓励外出人员回来做事情,有啥子困难,政府会想办法解决……”

“热水河一年四季水温温差不大,发展冷水鱼养殖最安逸;冷水河边地势平坦,发展生态养殖也可以……”

这堂课,蔡光辉他一字没落,从头听到尾,“有意思,上课的地方是我们从小耍到大的河滩,讲的内容一听就懂,也实用。”

这堂课,让蔡光辉退掉了预订的机票,留在了泉孔村。

目前,蔡光辉投入了近50万元,在村里流转了近百亩土地发展山猪养殖。

“镇村干部要走上讲台给老百姓讲政策,自己就要先学懂弄通大政方针,还要转换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田东介绍,讲习所的开办,对村镇干部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镇村两级干部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村里能人讲技术

致富增收有办法

4月,草长莺飞,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在泔溪镇,上万亩的农田里,无数只蜜蜂来回穿梭,辛勤采蜜。

在“赶蜂人”蔡其君的眼里,这样的景象就是秋日里稻谷满仓的丰收画面。

怎样区分弱蜂和强蜂?中蜂和意蜂应该怎样区别?蜂群变黑了是怎么回事……4月16日上午,数十位村民围聚在泔溪镇泔溪村一组的一块田地里,正集中学习养蜂的实用技术,讲课的正是“赶蜂人”蔡其君。

泉孔村村民张丕光徒步近半小时,特意赶到泔溪村听课。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种植苞谷、洋芋的张丕光,只能填饱肚子,家徒四壁。

为了脱贫致富,2016年张丕光开始养殖蜜蜂。

“养了20几桶,一个冬天就只剩6桶了。”张丕光算了笔账:一桶蜜蜂值300多元,损失了16桶,相当于一年打零工的工钱打了水漂。

那段时间,看着蜂桶里苟延残喘的蜜蜂,张丕光寝食难安。

讲习所开办的“百家讲坛”,让张丕光看到了希望。

“养蜜蜂,过去我缺技术。过完冬天,蜜蜂就死得差不多了。”如今,时常听蔡其君在蜂桶旁“现身说法”,张丕光对养好蜜蜂信心十足,“不到两个月,我的6桶蜂子已经变成10桶了。”

“泔溪镇6个村,有3个村地处冷水河河谷平地,还有3个村地处河谷两侧的山上,适合发展多种种植和养殖产业。”田东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以前村民缺技术,过着穷日子,讲习所邀请各村的致富能手上台讲技术,为各村的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普通百姓话家常

邻里关系更和睦

如今,泔溪镇开设在田间地头的“百家讲坛”已经开办了30多期,有1500多人次参与其中。

在这30多期田坎上的“百家讲堂”上,不仅是镇村干部、致富能手上台宣讲,普通百姓也能上台讲故事。

“油盐酱醋、家长里短……都是身边的事情,听着亲切,感受也真实。”郭敦双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特别是被评为“酉阳好人”的满延清,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后,泔溪镇的百姓们更是深有感触。

满延清,一个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义务修路近20年,被百姓称为现代版的“愚公”。

满延清出门,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锄头、一条铁锹、一把镰刀。路上看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他就拿出锄头,修平整。

“人干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来一直干好事。”泔溪镇石洞村的一节讲习课上,村民张仁志站在讲台上说,“做事不求回报,埋头苦干,就是这位年近80岁的老党员教给我的。”

在泔溪镇大阪村,很多村民都养羊。羊要满山跑,糟蹋庄稼的事情时有发生,村民也因此时有口角。

“远亲不如近邻,不要因为几棵庄稼失了人情。”大阪村村民白荣珍站在讲台上,她举例说,“如果哪天谁家发生火灾了,要救火还得靠邻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乡里乡亲的,无论以前有什么误会,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相互谅解是关键,谁都不愿让自家的羊去干这些事。”台下,养羊大户杨林荣接过话茬说,“乡里乡亲,村里越和谐发展就越好。”

讲习课上,村民纷纷上台说起自家事,讲感受、谈体会,隔阂矛盾在消除,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