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广集众长在,灵苗各自探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4-26 02:48:36 | 记者:王琼 | 编辑:李平

广集众长在,灵苗各自探

——2018重庆中国画展侧记

红岩晨曦 黄越

渝州印象 钟纪明

观众正在观看巴渝风重庆中国画展。 记者 王琼 摄

江上清风 张春新

红岭 唐允明

山城静悄悄 谢良平

芭蕉叶、吊脚楼、朝天门、白帝城、金佛山……就连当红的轻轨穿楼也走进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昨日,筹备近一年的“巴渝风——2018重庆中国画展 北京”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学与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重庆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承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会长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出席开幕式。当天下午,大展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本次展览将开放至5月2日。

传承与创新的全面展现

本次展览展出了120余幅作品,呈现了包含陈子庄、冯建吴、苏葆桢、晏济元、李际科、李文信、马振声、朱理存等几代艺术家和当下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中国画。

据了解,为了这次进京展,重庆画院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从去年5月便开始征集作品,经过重庆画院、中国画院等专家组的三轮评选,才确定了最终展出的作品。

重庆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邓建强表示,经过多年孕育,重庆中国画的中坚力量已经形成,“走出去”的力量增强。本次展览仅仅是一个开端,重庆画院将用5年的时间,做更多的展览,让重庆中国画“走出去”,成为重庆艺术界的又一张名片。

站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厅,重庆美术家协会顾问钟道泉十分感慨:“1987年11月,重庆的中国画有过一次进京展,那个时候好多老先生还在。这次的集体进京展,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庆中国画的第二次进京展出。展出的艺术家除了过世的老先生外,还有现在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中青年艺术家,以及年轻的90后艺术家,在这些画作中,你能看到重庆中国画清晰的传承脉络,也能看到重庆中国画的不断创新。”

多层面展示重庆之美

走进展厅,只要是重庆人都会感到很亲切。当重庆的山水、重庆的人呈现在宣纸之上,你会发现熟悉的一切原来是那么美。重庆之美也感染了不少北京市民。

住在朝阳区的曾小姐站在唐允明的作品《红岭》面前,仔细研究了许久:“这幅作品有点特别,近看只是一些杂乱的线条,远观整座山便立体起来,青山之巅一片红,山沟小河也若隐若现,真是太美了!听说这是画的重庆金佛山,真想去看一看。”

除了展示重庆的山水风光外,本次展览在题材选择上也十分丰富:既有重大历史题材,如描绘抗战时期,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人坐船往返南山和红岩村的《江上清风》,讲述周恩来去世时的《最后的嘱托》等,也有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如踏春赏花的《梨花沟》;有人物特写《乌江妹子》,也有展现山城都市风貌的《山城》;有展现重庆人文的《水墨大足石刻》《梨园川剧之花系列》,也有表现三峡工程的《不没的三峡记忆》。

包容的性格在画中展现

一个地区的绘画特点往往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个是师资传承,一个是地域特色。比如,岭南派受日本留学的“二高一陈”之传承所影响,海派受赵之谦吴昌硕们之金石风影响,长安画派的西北地域特色更突出。

重庆呢?处于西南一隅的重庆,传统传承上既无强大的大师名家队列(如海派、京派、浙派),亦无西北黄土高原那别无二致的独特环境。那重庆中国画有特点吗?著名艺术评论家林木在展览的序言中写道,重庆中国画是“广集众长在,灵苗各自探”。

四川美术学院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表示:“重庆有全国各大城市都没有过的抗战经历,当时,全国的文化名人、艺术大家都在重庆汇聚,潘天寿、吴弗之、关良、李可染、张振铎、徐悲鸿、张书旂、陈之佛、傅抱石、齐白石、黄宾虹都来了,他们带来中央大学美术系、国立艺专、正则艺专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为后来重庆的中国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而在他们之中,画派也各不相同,重庆这种汇聚各种教学资源而无所不有的特征,或许也正是重庆中国画的特征之一。”

对此,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陈航也十分赞同:“重庆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这也体现在重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上,既尊重传统又包容多元。此外,中国画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画山水花鸟人物,但重庆中国画敢于跨界,比如,在90后艺术家的作品中就能看到,更多的是在表现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庆中国画的底蕴在哪儿

林木

抗战时期,全国的艺术家从上海、从北京、从杭州、从广州,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重庆一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当年两个国立艺专——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后,经过昆明到重庆来了,带来了潘天寿、吴弗之、关良、李可染、张振铎等若干名师。有着徐悲鸿、张书旂、陈之佛、傅抱石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到重庆来了。吕凤子的正则艺专也来了,学校办在北碚。张大千从北平回到了成都。脱离国立艺专的林风眠也从上海辗转来到了重庆。齐白石于1936年来到重庆,其影响成就了陈子庄。黄宾虹1932年应段虚谷和冯建吴之邀也来过,还在当时四川的一些学校授过课。随行的学生吴一峰也留在了四川,成了四川的名家……

这些人不是来了走了就算了,他们在重庆的办学和游艺为后来重庆的中国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0世纪50年代,整个西南地区美术人才的培养就靠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至今,西南地区各高校的教师大多是这两处中国画教学基地培养的学生。就国画而言,四川美院中国画教学的中坚是冯建吴、李文信、萧建初,西师美术系的梁柱是段虚谷、苏葆桢、李际科。

在重庆学习国画的学生们广学诸家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角度看,重庆的四川的乃至西南地区的中国画家,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几大教学中心那些最优秀教育家们直接培养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可见重庆地区的中国画家们其传承渊源来自全国各大中国画教学中心。

如果说,浙江的、上海的、广州的、北京的中国画画家们还因为各地教育特色可以具备各自学派较为独特的倾向的话。那么,重庆地区的画家们或许会有一个集众长而归我的综合性特征。

总观整个展览,题材、技法、风格、个性可谓各各不同,与全国各中国画重镇那种鲜明的集群性特征确有区别。作为西南国画重镇的重庆,画家们汇聚全国画坛之众长,而以重庆特定环境的感悟和不同的探索,汇聚成今天重庆国画的风貌。广集众长在,灵苗各自探。或许画家们广学诸家,又任其个性的独自发展乃至张扬,正是重庆中国画的底蕴所在,是重庆中国画的特色所在。

(本文摘编自《广集众长在 灵苗各自探——重庆中国画印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此次巴渝风重庆中国画展展出的作品,均由受访者供图。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