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一个大“冠军” 带出200多个小“冠军”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4-19 03:15:18 | 记者:罗成友 | 编辑:周游

   ——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汪冠军与他的循环农业

  身高1米8左右的汪冠军,日前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第二批优秀带头人,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也成了“冠军”。

  “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4月13日,面对重庆日报记者的采访,汪冠军十分谦虚。

  1万头猪“循环”了一个村

  13日上午,细雨中,忠县拔山镇苏家村六组村民胡秀洪在地里忙碌着,地里的玉米苗,已长到20余厘米高。在田地边,布有黑色的胶皮管,管子里是从1公里外的重庆美健达生态养殖场里输送来的沼液。

  “我这地里需要施肥时,只要拧开龙头,管子里的沼气液就哗哗地流出来,很方便,又不花钱。”胡秀洪说。

  重庆日报记者在苏家村的地里转了一圈,发现到处都布着这样的管子。在村里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还建有20多个沼液存储池,通过管子,把存储池的沼液直接输送到地里,目前可直接输送进全村2000余亩地里,覆盖了全村。

  在苏家村,除了黑色的胶皮管外,还有一种白色小管子,从生态养殖场连到周边100多户村民家的厨房里。

  村民冯盛举家一年四季都用这沼气煮饭、烧水,而且是免费。一年下来,能够节约1000多元燃料费。

  在苏家村,这些黑色胶皮管和白色小管子的背后是那座年出栏1万头肥猪的生态养殖场。

  坐落在苏家村的美健达生态养殖场,其产生的粪水经过干湿分离后,粪水进入建在养殖场边的、有2200立方米的沼气池,经过处理产生的沼气通过白色小管子,进入周边105户村民家的厨房。沼液则通过黑色胶皮管,被输送到全村的地里。地里所种出来的部分粮食和蔬菜等,又被用作饲料,进入养殖场。

  这“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的循环链,把苏家村变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信息化管理进入养殖场

  当重庆日报记者进入美健达生态养殖场时,全身都要被“消毒”。

  这座养殖场是工厂化养殖,像工厂车间一样的饲养房,通常不准饲养人员以外的人进去的。汪冠军把重庆日报记者带到一间监控室里,一大排屏幕上,怀孕的母猪、产床、小猪崽、肥猪等,全都呈现在眼前。

  2012年初,汪冠军放弃了浙江一家公司片区经理的工作,回到家乡拔山镇创业,创办了美健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公司的循环农业,是以年出栏万头肥猪的养殖场为龙头,通过把猪粪水进行环保处理,变成地里用的有机肥,和用作清洁燃料的沼气,绿色猪肉再进行加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汪冠军的养殖场边已建起有机肥厂、沼气池,还将建猪肉加工厂。同时,通过流转的500多亩土地,建起了消化猪粪水的湘西蜜柚园、葡萄园、枇杷园以及蔬菜园等,并通过管道,把通过处理的沼气液,输送到全村其余1500余亩村民的地里。

  从养殖到销售,汪冠军还运用了全智能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全方位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在养殖场里建成了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环境气体监测、视频等物联网系统,依靠这些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养猪。

  培养出200多个小“冠军”

  在美健达生态养殖场的办公楼里,有一所“农民田间养殖技术学校”,为全市培养运用信息化养殖生猪的人才。

  “今年以来,已为万州、彭水、垫江、开州等区县,培训了600余名新型职业养殖人员。”汪冠军说,这所学校自开办以来,已总共培训了20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这所学校,汪冠军还为忠县培养出了200多个生猪养殖小“冠军”。

  拔山镇庙垭口村的叶军,到这所学校里来培训后,回去后也办起了一座生态循环养殖场。目前,叶军的养殖场年出栏达五、六百头猪,其粪水也通过干湿分离,沼气化处理后,回到田间。他自己流转了20多亩地,建起一个小型绿色蔬菜园。自己园内消化不完的沼液和有机肥,也提供给周边的农户用。

  “截至目前,通过培训,再加上自己上门进行指导,全县已办起200多家小型生态养殖场。”汪冠军说:“这也许就是我这位创业创新带头人,在生态循环农业上所起的带头作用吧。”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