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残联 > 正文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一个残疾大学生村官的故事
时间: 2018-04-12 10:47:50 | 编辑:姜雅娟

    在重庆市江津区长江边上活跃着一个倍受干部群众称赞的残疾大学生村官,他就是油溪镇盘古村主任助理、残疾人专职委员杨戴源。

  今年26岁的杨戴源,是个土生土长的盘古村人,左手先天性没有手掌。他虽身带残疾,但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优秀,初中毕业顺利考入重庆市重点中学——江津中学。2012年高中毕业,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天津城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习。

    大学毕业  首都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要在首都北京就业更难,而杨戴源则不然。2016年他刚从天津城建大学毕业,北京金科物业管理公司就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让他非常顺利地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而且工作条件和待遇都还相当不错。

  “公司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两天都是休息,待遇也好,除开五险,每月工资有4000多元,条件是相当好的了。”杨戴源谈到他在北京工作时如是说。

  天津城建大学毕业,被录入在北京工作,这在好多人眼里都是一件令人羡慕的好事情了。因为首都北京高校林立,全国好多重点大学、著名大学都集中在北京,连这些重点大学、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也很难在北京找到工作,而毕业于天津城建大学的杨戴源却非常顺利地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这不得不说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跳回农门  建设家乡

  北京工作条件的确不错,但杨戴源思乡情结很重,每到周末都感到很孤独,特别是过年时的那种孤独感更是让他很难受。远离父母亲人,一个人在北京生活的他,感到人生地不熟的,因而思乡情结更是越来越重。

  正当杨戴源因思乡情结日益俱增之时,远在家乡的外公告诉他说:“镇上要招收‘本土人才’,你要真想回来,可去报名试试。”听到这一消息,杨戴源果真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油溪镇盘古村,当上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村民得知杨戴源回到村上的消息时,一时间议论纷纷,评说不一。有的说,本村送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回来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是村上“永久牌”人才,村民们的福气。有的则说,费不完的力气才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毕业后又跳回农门,认为他的这一选择很不值得。

  而在杨戴源看来,他有机会与家乡父老乡亲并肩战斗,建设美丽乡村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既建设了家乡,又可孝敬父母,是一举两得,千值万值的大好事。

  工作出色  受到好评

  残疾人工作,是杨戴源在村上负责的主要工作之一。当笔者问及村上残疾人工作情况时,他一口说出了这样一串数据:“全村有残疾人口183人,其中,在家的118人,有劳动能力的41人,在校就读的残疾学生3人,在外务工的36人,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37人,丧失劳动能力的30多人。”

  “看来你对村上残疾人工作的家底真是摸得一清二楚,连这些数字也是倒背如流了。”

  “这是工作的需要嘛。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呀,不熟悉情况可不行。”

  杨戴源正是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很快进入了残疾人专委角色……

  接任村上残疾人工作的第一天,他就对村领导说,他想挨家挨户走访,把全村残疾人情况弄清楚,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工作打好铺垫。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村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安排了村民组长为其带路。在村、社干部支持下,杨戴源很快走访完了村上的所有残疾人,对他们的残疾类别、残疾原因、年龄性别、家庭情况、需求信息等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认真作好记录存入电脑。与此同时,杨戴源在走访过程中,通过与残友们的面对面交流,更是加深了对每个残疾人的了解,建立起了朋友感情。

  “丧失劳动能力的一般都是重度残疾,属于低保对象。他们因家庭收入无来源,房子烂了无能力修,是最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杨戴源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谈到精神残友阿牛史各的家庭情况时,他深情地说道:“外地嫁来,一家三残,像他这样的家庭真是太特殊了! 每当去她家看望,心里都有种酸溜溜的感觉,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爱……”

  95岁的程志芹老人,是一个具有59年党龄的老村干部,解放初期就是村上的妇女主任,由于她双眼失眠,看不见有光的世界,每天只有躺在床生活,但头脑很清醒,程老和子女都要求给她办个残疾证。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小杨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求助于镇残联领导。在杨戴源的热心帮助下,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很快给老人办好了残疾证,圆了老人的办证梦。

  住在村委会附近的王洪彬,是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平时就是两老口在家。由于离村委会很近,杨戴源经常去看望老王,和他嘘寒问暖拉家常,还给他点烟倒水,对老王关怀有加。“我现在住的房子都是村委会的,还是在小杨的帮助下才住进来的呢,房租每年才收200块钱,纯属象征性的收点。”王洪彬高兴地说道。

  40多岁的聂勋良,平时双腿勉强可以站立,但挪动脚步相当的困难。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因家里没有多的人,老人全靠他照料,平时母子俩吃得很简单。小杨到聂勋良家看望时,正碰见聂勋良在煮午饭,见他端菜行动不便,小杨急忙走了上去把菜端在了桌上。“小杨平时都把我们当亲人,每回来我家看望,他都见事做事,就像我们家里人一样。前不久,还专程给我送来了辅具——轮椅。”聂勋良心怀感激地笑着说。

  曹润形是个下肢瘫痪老人。走访中,老人提出解决生活补贴问题。在交流中杨戴源了解到老人已经满过60岁,便主动帮助老人落实了老龄补贴,每月200多元。“杨戴源很尊重我们残疾老人,经常都来走访看望,他是个好孩子!”老人夸奖他说。

  盘古村党委书记付强,听说我们来采访杨戴源,特意放下其他工作回到办公室,对杨戴源评价说:“他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小伙子!来村上工作虽时间不长,但身兼数职,干的事情多,既是村主任助理,又是残疾人专委、综治委员,还兼了共青团工作,而且每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群众对他评价都很好。他虽是个残疾人,我们可没有把他当残疾人来使用哟。”

  “杨戴源工作很认真,他所做的每项工作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在了残友们的心坎上,不愧是残疾人的知心朋友和贴心人。”随同采访的油溪镇残联理事长张永红赞扬说。

  几点体会  值得分享

  采访结束时,这位土生土长的残疾大学生村官,在谈到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体会时,他总结出了以下三点体会:

  问不如看,说不如干。 在杨戴源看来,从事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工作,不要问他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而是要身临其境,亲自去他到底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往往比问到的情况更客观、更真实、更可靠。说不如干,不是不说,而是说了就要干,而且要干好,让他人亲身感受到你在为他办事,而且办好了事。

  残疾人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这些年来,残疾人朋友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居有所住、病有所医、学有所上、钱有所用,真正缺少的是关爱。他们因为残疾,活动范围小,平时很孤独,只要经常去关心他们、看望他们,他们心情就高兴,就说你的好,而且很支持配合工作。

  残疾人的事要用心去做。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身为一名自身带有残疾的残疾人工作者,更应深知残疾人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残疾人朋友服好务,当好他们的服务员,用心去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李定超)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