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语”表达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3-29 02:50:44 | 编辑:李平

周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仅包含具有中华文化魅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表达体系,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交往方式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文化根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语”表达就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是对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与图像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图为誉”形成民俗,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古代,人们就十分擅长运用图像进行“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传统价值观的传播。三代尧舜之容、桀纣之象,乃善恶兴废之警戒,汉代贤者高士之图像诸如“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击磬于卫”“孔子问师”等,莫不是重贤礼士之倡导,汉及之后历代频现的图像诸如“丁兰供木人”“董永孝亲”“刑渠哺父”等,无不是仁爱孝悌之写照。这种运用图像传播价值观的形式,不仅演变为社会世代承传的民俗,而且进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的价值观传播之中,把个体美德上升为社会的引领典范,发挥国家话语与个体话语、抽象话语与生活话语之间的粘合剂功能,并被全体社会成员主动认同和践行。其实质是以图像民俗方式规范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东汉王充之《论衡》说,“宣帝之时,图画汉列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即是运用图像形式表彰官吏和孝子孝女,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典范。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推动人的认知方式、话语表达方式、信息交流方式转向“读图”。我们可以因势而进,促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新时代图像民俗。例如,春节联欢晚会是当代的图像民俗,无论是否关注或喜欢具体某个节目,人们都对春晚这一图像民俗极为关注和期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语”表达蕴涵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文化密码

从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从形式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看的方式对社会群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跨时空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在文字教育尚不发达的社会中取得了深刻而持久的成效。因此,对这一文化基因我们有必要进行传承与创新。与古代因为教育普及程度低而不得不“图说”相区别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视觉文化需求日益高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图像自身的形式,而要求图像具有新时代的气象与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像叙事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支撑

古代民间故事与忠孝礼义廉耻的图本并存启发我们,在用好图像的同时也要讲好故事,文图的互构与互释并生共存,不可偏废。图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元并存,不仅仅局限于插图、壁画等静态图像,而且还出现过动态图像、同时空或异时空的图文互构,如宋代戏曲、明清小说与插图和当下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古典名著或剧目。这些图像在时空跨越中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图像叙事除了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同时空互构之外,在宏观层面还具有构筑集体记忆的功能。这种功能使得其能在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构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历史维度和空间意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内容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图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辅以文字对其进行精准的限定和说明,从而避免图像的纯粹娱乐化倾向。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像表达、价值观的图文互构关系、图像画面“定格”等,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资源宝库。面对分众、多元的社会群体,用合适的“图语”表达价值观内容,兼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传递,并以看得见的方式引导人、教育人和影响人,进而使人在真善美的体验中实现知行统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最大公约数”。

(作者系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