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世界最大石雕半身卧佛面容重现于世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3-18 05:00:38 | 记者:见习记者 赵迎昭 | 编辑:周游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一期)竣工

世界最大石雕半身卧佛面容重现于世

水害治理后的卧佛头部。 (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本报讯 (见习记者 赵迎昭)3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大足石刻研究院获悉,历经两年多施工,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一期)竣工,并通过由重庆市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世界最大石雕半身卧佛面容重现于世。

石刻也会“生病”

要保持“血管”畅通

“大佛湾是宝顶山摩崖造像集中区域,卧佛、千手观音、圆觉洞等是其代表。”大足石刻保护工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燕学锋介绍说,长达31米的卧佛气势宏伟,艺术处理技法巧妙,“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给人以想象空间。”

在燕学锋眼中,岩体石刻是有生命的,也会“生病”。水害普遍、岩体稳定性较差、岩体风化严重是大足石刻的三大“病害”。其中,水害对卧佛危害最严重,加之重庆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卧佛表面多处出现苔藓、黑色挂流、盐分等物质。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一期)于2015年8月1日启动实施,在两年多时间中,卧佛一直处于“闭关”状态。该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提供了前提条件。

据介绍,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一期)主要以防渗帷幕灌浆为主,地表截排水为辅。通过改造和修建截水沟,清理并铺设土工防渗层,解决地表径流和覆盖层孔隙水对岩体石刻的影响,并通过裂隙灌浆、帷幕灌浆、增设水平导水孔等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岩体石刻造像裂隙渗水问题。

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卧佛上方长达100余米的地带,分布着200多个灌浆时留下的圆孔痕迹。“灌浆形成的防渗墙可以防止水体对岩体石刻的危害,但专家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局部地段治水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加重的趋势。”燕学锋说,出现问题后,专家认为疏水比堵水治理效果更佳。于是,施工方及时增加了几个疏水孔,使得卧佛后方水位显著降低,崖壁的水害大为减轻。

“卧佛内部要保证一定的水循环,保持‘血管’畅通。”燕学锋说。

修复还需6年时间

难度不亚于千手观音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文物保护部门曾对卧佛进行过多次局部防渗排水治水工作,但涉及范围小,未能达到整体治水目的。“本次治理工程,是在几十年治理工程基础上,以完整系统思路开启的研究性项目。”燕学锋说。

作为川渝石窟保护重点示范项目,“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借鉴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的成功经验,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进行统筹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导,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对各种病害治理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共同攻关。

据介绍,目前卧佛水害治理已基本达成目标,接下来将进行更为艰巨的卧佛表面修复工作。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千手观音修复了8年,卧佛修复难度不亚于千手观音。与千手观音只修复手不同的是,卧佛还要修复佛像本体及相关附属造像,要求更高,修复工期不低于8年,目前还需6年左右的时间。

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金光灿灿,那么卧佛等岩体石刻今后修复是否会重新施以彩绘呢?燕学锋表示,“卧佛表面的彩绘修复还处在研究论证阶段,要根据岩体石刻的历史情况,结合大量文献,做严谨细致的前期工作,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保留岩体石刻的历史信息和原真性。”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