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青春是一朵绽放的苔花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3-18 04:55:29 | 编辑:周游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大学外语系读书的时候,讲授古代文学的黄德蓉老师在课堂上谈到过不少古代诗人、评论家及其作品,其中包括袁枚。有一次在书店里见到一本《随园诗话》,竖排本,繁体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当即就买了下来。因为来自农村,读的书不多,又在外语专业学习,对书中的观点并不是都能够理解,但有空时还是喜欢拿出来翻阅,而且做了一些阅读标记。那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一直保存至今。

在中国文学史上,袁枚(1716~1797)主要是以诗学家的身份名世的。他的《随园诗话》可以说是清代诗学成果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至今还为诗歌界、诗学界所关注。

袁枚所处时代是历史上所谓的“乾隆盛世”,思想比较活跃,学术争鸣不断。在诗学观点上,他是反对复古、主张性灵这一诗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他认为诗歌要尊重本性,张扬个性,抒写真情,反对崇古拟古风气。

和不少古代文人的经历有些相似,袁枚在仕途上并不顺利。离开仕途之后,他归居随园,养性写诗、研究诗歌,甚至研究厨艺,属于“出世”一类。

最近,袁枚的诗《苔》火了。一位在贵州支教的志愿者将《苔》谱曲,一群小学生的吟唱,唱哭了不少人。有人甚至认为这次演出唤醒了一首沉睡三百年的小诗。

《苔》是一首五言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的文字比较简单,属于古代的白话诗,类似于《锄禾》之类的启蒙性作品,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和演绎。

诗人以苔类植物为歌唱对象,写出了苔类植物所处的环境:它们在阳光不太容易照到的阴暗、潮湿的地方努力生长,照样获得了自己的“青春”——苔类植物也开花,虽然花朵很小,但那也是它们自己开出的花。对于苔类植物来说,这些小花朵的美丽也如牡丹一样的开放,体现了自身特有的美。这首诗有袁枚性灵观的体现,是诗人对自然的尊重、对顽强的苔类植物的赞颂,其中当然包含着一些诸如尊重自我、自强不息之类的励志元素。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这种借物抒情的小诗很多,《苔》并不算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它在穿越三百年时光之后受到关注,恐怕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励志元素,适合表达面对艰难的人们的自我坚守心态;其二,中国传统诗歌非常注重音乐性的建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诗”与“歌”的合体,在演绎时,因为音乐的加入,使音乐和传统诗歌的音乐性达成了有效的融合,有益于诗歌产生延展效应,更容易满足现代欣赏者的需要;第三,演绎者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是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孩子,而且来自贫困地区,这首诗恰好表达了他们面对艰难而自我绽放、不屈奋进的人生追求,容易在听众、观众中产生共鸣;第四,借用了现代的传播手段,受众范围广泛,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果这首诗的演绎只发生在很小的范围内,其社会影响肯定会小得多。

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引发了《苔》这首诗的“复活”,但这也恰好为我们发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所积淀的优秀传统、优秀作品非常丰富,有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还处于“沉睡”状态,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唤醒”这些成果的生命力,并由此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话题。蒋登科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