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重庆回声|以道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3-14 04:38:25 | 记者:本报记者 | 编辑:王俭林

赵庆华(右三)带领年轻护士查房。首席记者 崔力 摄(资料图片)

张银清在修补损坏的路面。通讯员 代莉 摄

杨安容在打理自己的花店。通讯员 何乾健 摄

王宣玲在照顾姐姐。通讯员 高祎恩 摄

王绪田到学生家里为他们辅导功课。记者 崔力 摄(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要多积尺寸之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公民道德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在基层,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群众,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周围的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第4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重医附一院护理部主任赵庆华

用医德感化每位患者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这给我们卫生计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4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重医附一院护理部主任赵庆华说,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要加强自身医德医风建设,塑造卫生计生行业新风尚,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的健康生活。

“她是一个视护理事业为生命的人。”这是医院领导、同事们对赵庆华的评价。因为医德高尚,她也被大家称为“提灯女神”。

1982年,18岁的赵庆华从重医护理学院毕业后,成为重医附一院心内科一名护士。面对一个个病人渴盼康复的眼神,学生时期便经常诵读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之誓言的赵庆华被深深触动了:“也许我救不了所有患者的生命,但我希望在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减少痛苦的过程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心内科病房当普通护士的10余年间,无论酷暑炎夏、寒冬腊月,赵庆华总是全力以赴地工作。1991年初,一位罹患胃平滑肌肉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入住心内科,护理任务十分艰险,很多护士退缩了。这时,已有身孕的赵庆华毅然站出来,承担起该患者长达8个疗程期间的化疗护理工作。

在担任护理部副主任后,赵庆华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并推行“接待热心、治疗细心、护理精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这一“五心”护理理念,让护理服务流程渐趋规范,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赵庆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救死扶伤是天职,也是医德,我们要用医德感化每个患者。”(本报首席记者 李珩)

 

垫江桂溪街道西山村老党员张银清

20年守护两公里山路

在垫江县桂溪街道西山村,一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张银清,20年如一日地维护着一条两公里长的悬崖路,用自己的道德力量感染了无数人。

3月12日,大雨如注,在西山村上拱桥,75岁的张银清正挥舞着铁锹,清理堡坎上垮下的泥石。

“您歇一下,小心感冒了!”西山村村委会主任谭彬夺过张银清的铁锹,将他接到附近村民家中休息,又安排了村里几名年轻党员接着清理泥石。

张银清就住在西山村三组。这里山高坡陡,以前不通公路时,村民出行极为困难。1992年,张银清组织附近群众,花了两年时间,从悬崖上打通了从上拱桥至下拱桥的两公里机耕道。

这两公里机耕道,连通了垫江前往四川大竹、邻水的道路,来往车辆多,导致路面很快变得坑坑洼洼,一遇雨天就泥泞不堪,通行困难。

1998年,张银清自掏腰包买来铁锨、锄头、簸箕等工具,开始义务养护这条道路。“就是为了让大家出行更方便、更安全一些。”张银清说。

由于山势险要,缺少植被,只要下大雨,该路段都会出现山体滑坡。为防止山体滑坡对过往行人、车辆造成伤害,他又在公路沿线危险路段修建了9处堡坎。

2002年,一场大雨后,山体滑坡,泥石掩埋了路面,3米多宽的上拱桥也岌岌可危。那段时间,张银清掏完滑坡泥沙,又自掏腰包砌成了一座7米多宽的新拱桥。

去年,垫江县开展“康养垫江、清洁家园”行动,张银清顶烈日、冒风雨,用了7个月时间,将这段公路沿线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将部分弯道、狭窄路段扩宽。

“这条路不算长,但老人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普通党员坚守的力量。”谭彬说,这些年,老人修建上拱桥、堡坎和养护道路,已花去自己5万多元积蓄。在此过程中,他还根据不同的地形、路面,探索总结出了改水法、垫高法、铲平法、取高补低法等一套完整的路面养护方法。

如今,这条两公里的悬崖路已经硬化完成,但张银清老人依然坚守在这条道路上,清扫垃圾或落石。老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他就是要从小事小节做起,有多大劲儿出多大力,为人民服务、为党旗增辉。(本报首席记者 彭瑜)

 

涪陵翠茂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安容

高位截肢的她将荒山变“宝山”

十多年来,高位截肢的杨安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

49岁的杨安容是涪陵区龙潭镇大寨村村民,1999年患上动静脉血管瘘,在政府救助下,她实施了高位截肢手术。

高位截肢后的杨安容很快振作起来,于2003年贷款承包了200亩荒山,养殖山羊,种植桂花树等。

杨安容与丈夫一起在山上修圈养羊,没钱修房子就用竹木作支架,稻草代瓦片,蜡烛当电灯,孤寂了就唱山歌。然而,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她辛苦栽植的上千株桂花树苗在一年后全部死亡。那年除夕,杨安容兜里只剩下两元钱,她用这两元钱买了一串鞭炮放了,以此给自己加油鼓劲。

杨安容开始学习和钻研种植技术,慢慢地,树苗成活率越来越高。经过多年打拼,400多亩的荒山上种下了数万株桂花、红枫、花椒等,荒山变成了“宝山”。

“我生病时,是政府救了我的命;创业之初,又是政府给我送来了资金、树苗,做人不能忘本。”2011年,取饮水思源之义,杨安容成立了涪陵区杨思源花卉种植园,并注册成立了涪陵区翠茂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增收。邻村的张平也是残疾人,杨安容为他免费提供了几百株树苗和一些肥料。如今,张平靠着4亩多花卉苗木,已能自食其力。

目前,杨安容的合作社已有528户村民参与,其中残疾人31户,贫困户228户,种植面积达2200余亩,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合作社。杨安容也先后获得“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第四届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杨安容说:“我要继续保持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并传递给村民,让大家不等不靠,脱贫致富。”(本报记者 颜安)

 

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王宣玲

愿当“吸铁石” 吸引更多人行善

“作为全市道德模范,我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还要当一块‘吸铁石’,吸引更多人主动做善事。”3月12日,第六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重庆市道德模范王宣玲这样说。

当天,重庆日报记者走进王宣玲家中时,她正默默收拾着被姐姐王宣翠弄脏的屋子,又端来热水给71岁的姐姐洗手洗脸。

55岁的王宣玲是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滨江社区石棉一村居民。从18岁起,她就接过父母手上的“重任”,并信守自己在父母临终时许下的承诺,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肢体残疾的姐姐。即便后来丈夫有意见和她离了婚,她依然对姐姐不离不弃,还把儿子拉扯成人。

家人说她是操劳命,邻居说她是好妹妹,但她自己却说:“你未好,我不离。”

王宣玲的故事渐渐在社区传开,大渡口区文明办工作人员听闻后找到王宣玲,想请她出面给更多人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我照顾姐姐是自家私事,也是应该的。但区里劝我,道德模范有责任引领社会风尚。”两年前,王宣玲鼓起勇气,陆续参加了身边好人微访谈、榜样面对面等活动。如今,她的故事在大渡口已家喻户晓。

前段时间,一个“群体性爱心事件”,更是让王宣玲领略到道德教化的力量。

当时,附近园林社区一名智力残疾人因丈夫去世,生活顿时陷入无助状态。热心的王宣玲走进她家,每天抽出时间给她送两顿饭。

在王宣玲带动下,邻居们也行动起来,有的去帮忙做清洁,有的送去新铺盖新衣服,有的主动接下送饭任务。前前后后,有十几位邻居伸出援手。

“我们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身边的人,大家看我做实事、做善事,慢慢地他们就主动跟着我做好事。”王宣玲说,自己要让爱心从“个体”放大为“群体”。(本报记者 张莎)

 

巫山巫峡镇陈家村村小教师王绪田

做木匠活挣钱资助贫困生

如何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对此,巫峡镇陈家村小教师王绪田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影响,每位教师都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海拔1950米的巫山县巫峡镇陈家村村小是巫山县海拔最高的村小。1978年,初中毕业的王绪田成为陈家村村小一名民办教师,从此,他在这个讲台上,一站就是39年。

以前,在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由于缴不起学费,每学期都有两三个学生辍学,学生越来越少。于是,王绪田靠祖传的木匠手艺,开始走村串户做木匠活挣钱资助那些贫困学生上学。

如今大学毕业在金坪村当老师的马兴美清楚地记得,2002年家里四姐妹同时都要上学,开学总计要交600多元学杂费。父母只好让她们辍学,是王老师二话没说把学费全垫上,一直垫到四姐妹小学毕业。

陈振存2003年考上初中,但家里没钱,父母不得已动了让她辍学的念头。“只有读书,娃才会有出息。”王绪田三番五次上门作工作,并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他垫付学费,并带着陈振存到处去申请贫困补助。如今,陈振存已成为巫山大昌镇白果乡一名小学老师。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陈家村原来只有3名初中毕业生,自从王绪田来此任教后,村里走出了近20个大学生。如今100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读初中、高中,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现在,虽然不会再有学生因为经济压力而失学,但王绪田仍然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并不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他先后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模范、“重庆好人”等荣誉称号。不少村民和学生都坦言:王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们,他是村子里最受尊敬的人!

“师德对一名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才能教导学生去做好人。”王绪田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真心、真情、真意地去教育学生,学生才能成长为自尊、自爱、自信和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报记者 李星婷)

2018全国两会重报集团全媒体中央厨房出品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