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机械工人变瓷盘画家 每一幅都是孤品
来源:南岸报
时间: 2018-03-02 10:30:01 | 编辑:李涵叶

龚临滨作品

denghy8286.jpg

denghy8283.jpg

denghy8285.jpg

瓷盘画制作过程。 记者 郭旭 摄

  初中兴趣班奠定绘画基础

  在黄桷垭油画村的三楼,龚临滨正在他的工作室里拿着一个特制的放大镜,一笔一划地完善作品。

  龚临滨今年57岁,是一名机械厂的普通工人。虽然年过半百,但外表依然嘻哈无羁,艺术范儿十足。

  谈起自己的绘画历程,龚临滨说,初中一年级时,他在班里画了一幅《天安门》的黑板报,被当时的美术老师吴凤梧发现后,觉得他有绘画天赋,于是每天放学后,就跟着吴老师在兴趣班里学素描。

  遗憾的是,龚临滨只在那里学了一年就转学了,后来再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但就是这一年的学习,为龚临滨奠定了绘画基础,引起了他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即便后来进入重庆市发动机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机械工人,他也没有放弃。

  “那时候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40多元,但看画展、买书和绘画材料就要花掉一半以上的工资。”龚临滨说,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传神,那时他都是白天上班,晚上或者周末就自学油画、国画、篆刻等。作品渐渐受到周围人的肯定与喜爱,也让他把绘画一直坚持了下来。

  帮家人洗碗激发瓷盘画灵感

  2001年,在磁器口写生的龚临滨遇到一位书法爱好者正在用钢笔画《磁器口》。“在他的作品里,我发觉用钢笔也能很好地画出山城特色。”龚临滨说,也就从那时起,他迷恋上了钢笔画。

  当时重庆还没有教钢笔画的老师或者机构,他就只好到网上看别人的作品,然后下载下来慢慢临摹。“大概花了三四年时间,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绘画技巧也慢慢成熟。”龚临滨说。

  2014年,一个偶然机会激发了龚临滨“瓷盘画”的灵感。“有一天吃完晚饭后,我帮家人刷盘子,发现盘子表面的画磨损严重,丢掉了可惜,继续用又不美观。为何不自己在上面画画呢?”龚临滨说,他随即找来砂纸磨掉了瓷盘上原有的画面,拿钢笔在瓷盘上画了一朵玫瑰。没想到,这一大胆的尝试,让原本准备丢弃的盘子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引来众多好友点赞。

  经过摸索,龚临滨又解决了瓷盘画不耐脏、难清洗、色泽不持久等问题,让瓷盘画可以长久保持鲜艳。技艺成熟后,龚临滨尝试着向一些网站投稿,并渐渐在网上收获了一定的知名度。

  3年用坏上千支笔芯

  瓷盘画要用到的原料非常简单:一个瓷盘、一支签字笔,稍显特别的设备就是龚临滨托朋友从广州带回来的一个特制的放大镜。

  “手绘瓷盘画时需要特别细致,错了修改不了,只能重新来,所以用放大镜可以方便一点。”龚临滨介绍,创作一幅作品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写生、绘制和刷漆保存三个阶段。现在他每天画三四个小时,完成一幅作品大约需要7-10天。因为瓷盘非常粗糙,很耗笔芯,每支笔芯用1/3,就没法使用了。3年多来,他已用坏了上千支签字笔笔芯。因为手绘的原因,瓷盘画也不可以复制,每一个都是孤品。

  截至目前,龚临滨已创作瓷盘画150余幅,其中,《荷》《巴渝人家》《老街小巷》《磁器口古镇》《情结吊脚楼》等系列作品将陶瓷艺术与钢笔画完美融合,生动地展现了山城之美,在业内外广受好评。

  2016年6月,在中国第五届美术设计大赛中,龚临滨的硬笔手绘瓷盘作品《重庆印象》一举夺冠;同年,龚临滨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钢笔画学术展,其作品广受好评,龚临滨本人也被金海泰艺术投资公司和墨趣堂书画院誉为中国硬笔瓷盘手绘第一人。2017年11月,在2017画说“一带一路”中国钢笔画邀请展中,龚临滨作为特邀嘉宾参展,其作品《重庆印象——湖广会馆》还被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和鲁迅美术学院联合收藏。

  如今,龚临滨瓷盘画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云岫楼、洪崖洞、大礼堂、大剧院、轻轨站等都在他的笔下一一呈现。龚临滨说,这些独具特色的山城符号伴随了我的成长和生活,我想用手中的画笔,为更多的人留下属于重庆的独特记忆。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