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本报“雁归大巴山”系列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严克美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3-01 02:55:33 | 记者:左黎韵 彭瑜 李星婷 通讯员 向君玲 | 编辑:周游

  2月26日至2月28日,《重庆日报》连续3日在重要版面刊登了“雁归大巴山”系列报道,讲述了巫山县当阳乡玉灵村“第一书记”严克美的故事。连日来,严克美的事迹在读者间广为传颂,特别受到青年干部、年轻学子的关注。大家表示,要像严克美那样,到农村去、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知识和力量。

  巫山干部群众:“严克美是当代青年的榜样”

  本报讯 (记者 左黎韵)《重庆日报》关于严克美事迹的报道,在巫山县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严克美这个人,我以前也知道,但《重庆日报》的报道让我了解到她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读完“雁归大巴山”系列报道的上、中、下三篇,巫山县农委主任王祥平心情有些激动。

  “我也当过基层干部。”王祥平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当读到报道中严克美骑摩托车入户走访,不小心冲下悬崖时,很有感触,“在山区,摩托车是村干部日常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当阳那个地方我知道,山高路陡,许多公路还是紧挨着悬崖修建的,她一个女娃儿太不容易了。”

  巫山县委组织部电教科工作人员袁渊认为,农村正需要更多像严克美这样有知识、有文化,又乐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

  袁渊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他身边,还有许多像严克美这样的年轻人,比如大昌镇黄林村的陈开星。大学毕业后,陈开星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返回老家大昌镇黄林村,带领当地村民种植柑橘。如今,柑橘产业已成为黄林村的支柱产业,他本人也被评为致富带头人。

  “严克美是当代青年的榜样。”巫山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他们将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平台继续加大对严克美的宣传,让更多年轻人不仅要学榜样,更要争做榜样,在造福一方百姓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严克美家乡的基层干部:“像严克美那样,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

  本报首席记者 彭瑜 通讯员 向君玲

  在严克美的家乡,巫山县当阳乡,干部群众看完《重庆日报》的系列报道后,回忆起严克美的点点滴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她就是我的榜样。”聂光松是红槽村人,24岁。2013年,他中职学校毕业后,直接回到村里创业搞养殖。聂光松说,严克美当年在这里带领村民修路、喂养山羊摸索养殖经验,为他发展产业夯实了基础,“喂养技术不愁,运山羊出山路不愁。”

  聂光松透露,后来严克美还给他建议,让他在喂养山羊的同时,利用高山土地、气候优势,种植独活、牛膝、桔梗等中药材,这样“多条腿走路”可以避免行情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聂光松说,看了严克美的报道,让他认识到,作为山区的年轻一代,不能只顾自己埋头挣钱,还要带动群众致富,大家好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我们这儿就是报道里说的倒钟坪乡村旅游点。”在玉灵村九组,村民严克春请了不少工人正在修建新房。严克春介绍,她家的新房子,既是儿子结婚的新房,又要用来开农家乐。她说,严克美没少为她家建房操心,“一会儿关心房屋风貌设计,一会儿叮嘱施工安全。”

  玉灵村村主任陈祖德说,严克美担任“第一书记”后,无数次带头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协调矛盾,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林强是一名选调生,老家在四川泸州。2015年,他被分配到当阳乡工作。林强称,严克美不但在工作上给年轻干部做出了表率,也在生活上给了大家无微不至的关照,乡里的年轻干部都称严克美为“美姐”。大家看了报道后都表示,要像“美姐”那样,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挥奉献青春、挥洒热血。

  当阳乡负责人称,严克美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在她的带动下,一大批年轻干部正成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我市部分高校学子:“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知识和力量!”

  本报记者 李星婷

  巫山县当阳乡玉灵村“第一书记”严克美的事迹,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影响和号召作用?大学生们会有怎样的实际行动?2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对部分大学生代表进行了采访。

  去年暑假,重庆大学校学生会组织了来自各学院的37名大学生,深入渝东南“酉秀黔彭”四个区县,调研了金珠苗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参加那次社会实践的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林威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看了《重庆日报》严克美的系列报道,想到去年这一段经历,他强烈感觉到青年一代和这个时代的紧密联系,“大学生要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结合,担起新时代的担子,接起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知识和力量——就像严克美那样!”

  “严克美非常关注村里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对此,我深有感触。”前不久,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的荆雯雯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几名同学一起,到城口县河鱼乡平溪村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社会工作定点扶贫项目。

  “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居住在村里的大部分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荆雯雯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己和同学在村里组建起社工室,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进行各种帮扶。3个月下来,一些老人和儿童逐渐摆脱心理困境,大家的付出取得一定成效。

  “扶贫不只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精神上的帮助。这方面,严克美就是我的榜样。”荆雯雯表示,到山区去,用专业知识为大山里的村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是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荣耀。

  2017年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张雅,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在荣昌区河包镇工作。目前,她正忙着组织农技队前往雷抬社区二社做红薯种植的技术培训。

  “镇上还有来自西南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共20多名大学毕业生,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谈及严克美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张雅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严克美是基层年轻干部的典型代表,还带动了不少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回当阳工作,“相信很多听过严克美故事的人,都会把感动转变成实际行动,我也不例外!”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