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扶贫工作要避免“两个不平衡”问题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28 01:46:25 | 记者:张勇 | 编辑:周游

“两个不平衡”问题的产生,根本在于一些地方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解和贯彻不够深入,在于一些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作风和错误的发展观、政绩观。

据《半月谈》杂志报道:个别地区和对口扶贫单位急于求成,甚至好大喜功,在扶贫过程中导致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产生了新的“贫富不均”。并提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贫困县中非贫困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中非贫困户存在的心态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两个不平衡”拉响扶贫攻坚新警报,一旦处理不当,会使整个脱贫成效大打折扣,产生消极影响。

“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辛辛苦苦几十年,贫困村一步超过咱”……这种“非贫困村喊饿,非贫困户叫屈”的民意反馈背后,揭示了极个别地方和极少数对口扶贫单位在扶贫工作中的误区,折射了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走形变样可能产生不公的担忧。“两个不平衡”并非新矛盾而是老问题,是一些地方扶贫不够精准、不够深入导致的必然结果。

仔细剖析报道中所揭示的个别现象:两个贫困村都修了路偏把中间夹着的非贫困村隔了过去,个别地方仍然存在撒胡椒面式的扶贫,让戴着“贫困帽”的懒汉吃穿不愁……这些做法,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如果这些现象不能得到重视,就很可能对社会公平造成影响,不利于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民众的获得感,甚至可能消解勤劳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助长不劳而获的心态。

“两个不平衡”问题的产生,根本在于一些地方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解和贯彻不够深入,在于一些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作风和错误的发展观、政绩观。扶贫工作,若不能把握“精准”这一思想精髓,就很容易走上粗糙和狭隘的道路。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脱贫攻坚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个别地区和对口扶贫单位没有通过提高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来拔穷根、甩穷帽,其实是不走心、不尽力、不精准的表现。

对于扶贫工作中的“两个不平衡”问题,要因病施治、对症下药。首先,脱贫攻坚要持续精准发力,扶贫要真正为贫困村贫困户找准穷根、找到致富路,扶贫不应该是停留在单纯的救济层面,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难题;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大局出发,兼顾贫困村非贫困村的协调发展,兼顾贫困户非贫困户的共同富裕,从而杜绝“两个不平衡”不公现象,革除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再者,脱贫攻坚要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结合起来,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当然,实现乡村振兴并不只有脱贫,处理好其中关系,就能避免厚此薄彼,才能做到合理规划、科学统筹。此外,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度、严惩扶贫腐败、优化考核机制,也是消除“两个不平衡”问题必不可少的良药。

扶贫从本质上来讲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两个不平衡”的问题,说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得还不到位,说明政绩观和工作方法出了问题。为此,做好扶贫工作,促进“三农”发展,要做到公平公正,要确保协调发展。既要对贫困村贫困户拉一把,也要对非贫困村非贫困户推一把;既要完成好脱贫攻坚这项眼前的紧要任务,也要谋划好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这样,推动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心态不平衡的抱怨才能得到根本消解。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