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返乡画像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20 01:28:12 | 编辑:周游

一个月前,我就在网上开启了持续地抢票、刷新、改签、买新票退旧票模式,终于买到了不太中意但也无可奈何的回乡火车票。经过14个小时的颠簸,我们一家到达了县城火车站。

虽然是深夜,出站口还是聚集了不少司机。他们不停地向刚刚下火车的乘客们喊着:“出租车下乡。”“三轮三轮。”然而真正拉到客人的并不多,因为现在乡下的私家车也多了起来。很多乘客一边摆手,一边说道:“不用不用,有人接。”我们“杀出重围”,看到了哥哥和他的七座面包车等着我们。乡下人买车看重的是实用,面包车坐人多,还能拉货。但也有人开着轿车来接人,顿时让人感觉倍儿有面子。

此情此景,让我回想起上大学时坐火车回乡的场景。那时候,到了县城火车站,如果是白天,就步行到汽车站坐班车,沿着柏油马路开到镇上,再沿着机耕道步行4.5公里回到村里;如果是晚上,没有了班车,家人就会骑自行车来接,我们要在夜色中骑行两个小时,才能完成这15公里的路程。

哥哥载着我们,抄乡间近路而行。

过去的土路全都铺上了水泥硬化,只是道路比较窄,也没有划标线,对面来车时,要小心翼翼错车。修路不易,护路更难。为了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道路,村民充分发挥了民间智慧:在田间路与大公路的交界处,用左右两个水泥墩进行了限宽,防止大车进来压坏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做一道水泥半圆柱充当减速带,这些可以防止车速过快发生意外。我和家人一路上谈论着,未来这些道路还要修得更宽阔、更标准;还会像城里那样一步步地进行“白改黑”……

前几天老家刚下了一场暴雪,路上的积雪经过碾压,中间部分早就化掉了。道路两边的田野中仍是白茫茫一片,在夜色中反射出光芒,让生于南方、很少见到雪的孩子异常兴奋。俗语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不就是这样吗?

哥嫂都是老家的初中老师,学校就在我们村里。由于农村学生减少,全镇的3所初中合并成了一所,迁到了镇上。哥嫂于是在镇上又买了一栋房子,面包车直接开到了镇上这栋房子前。从外观看这房子颇似城里的联排别墅,然而房价却十分优惠。房子前是公园和广场。公园里种满了各种观赏桃树,广场上也像城里那样摆上了健身器材。有了场地,广场舞在农村也流行起来,天天晚上都会准时开张;晚上散步、跑步的人也是成群结队的。而我们小时候,公园和广场只有到了县城才能见到。看到眼前这一切,让人心生感慨。

次日,我们在镇上穿行,看到了许多家托管班。我很奇怪,我们当年上学时农村根本没有这样的机构。哥哥说:“留守儿童太多了,农村并校后,有的孩子家太远,又不愿意住学校宿舍的大通铺,于是就催生了这么多托管班。因为即使有住得近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却不高,还不如交给托管班的老师省心些,毕竟他们还能辅导一下作业。上学有‘两免一补’政策,不需要花多少钱,很多学生家里有足够的钱交给托管班。其实,农村的托管班收费也不高。”这些托管班的老师大多高中或中专毕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托管班的涌现,让农村的教育形态更丰富。

随后的日子里,农村变得热闹起来,外出打工的人们潮水般地涌回家,路上到处都是外地的车牌,走亲访友、聚餐聊天、相亲结婚的男男女女络绎不绝。春节过后,随着打工人群的离去,农村又逐渐恢复了平静,静待下一年春节的到来。

条条大路通农村。邵茹波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