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重庆智造” 南岸发力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08 01:06:00 | 编辑:周游

  

  中国智谷(重庆)

  中国智谷(重庆)、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暨大数据智能产业招商项目签约活动现场

  人工智能教育

  智谷人工智能展示中心

  智能机器人

  进入新时代,南岸区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有了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多个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在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中,南岸区首先在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上发力。

  2月7日,中国智谷(重庆)和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在南岸智谷科技园内揭牌。这标志着南岸区在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率先发力。

  “重庆智造”,南岸发力。

  南岸区坚持发展大数据智能产业,培育产业引领品牌,成功创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智谷建设的支撑优势。智能产业已开始成为南岸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成为南岸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南岸区加速“重庆智造”相关产业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7年,南岸区的移动终端产业基地已聚集整机及配套企业170户,移动终端全年出货量达到1亿台,实现产值476亿元。

  在国家工信部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中,南岸区的盟讯电子、机床集团、声光电等5个项目跻身其中。南岸是全市入围项目最多的区县。

  2017年,南岸的智能关联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79.8%,税收同比增长72.4%。智能产业成为全区增长最快的产业。

  2018年2月7日,刚刚揭牌的中国智谷(重庆)签约落户了阿里赛迪工业物联网、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重庆智库研究院、盟讯电子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20余个,总投资超200亿元的大数据智能产业项目。

  南岸在助力“重庆智造”中,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智能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多

  “南岸区的大数据智能产业龙头企业,可以说是全市集聚最多的地区。”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维沃、百立丰、中交通信、中交兴路、锐迪科、美的、中移物联网等龙头企业集聚区内,为“重庆智造”发力。

  到2017年底,南岸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总数已突破了1000家,年销售收入已达1000亿元。

  智能手机是南岸区近几年“无中生有”发展起来的一项大产业。目前,区内已有全球品牌手机企业前10强1家(维沃)、全国品牌手机企业前10强2家。

  维沃去年实现产量1225万台,产值116亿元,税收4.7亿元。在手机产量中,南岸区已占了全市出货量的六成左右。

  在南岸的微软全球服务交付中心,已建成微软公司在全球布局的第二大服务外包业务交付中心,这也是微软在中国唯一可承接交付和研发服务外包业务的机构。

  在南岸的世界500强企业美的公司,围绕智能制造发力,使智能化装配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家电行业智能制造领跑者。去年,美的制冷公司实现产值45.7亿元,同比增长75.65%,实现税收1.38亿元。

  在南岸的全球最大的物联网专用核心网络经营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其物联卡连接数现已超过1.7亿户,OneNET物联网开放云平台接入设备数超过3600万台;南岸区内的车联网平台用户数已突破2000万户。

  智能应用发展步伐加快

  “智能应用的发展,南岸步伐加快。”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

  中移物联网的OneNET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开放云平台,已运用于工业控制、车联网、环境监控、智能家电、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目前,这一物联网接入设备已近3600万台。

  目前,中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已在南岸启动建设。重庆声光电智联研发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平台已在国内50余个文博单位应用。

  中交通信信息技术开发营运平台是全国最大车联网监管与服务公共平台,目前已接入省级平台31个,入网“两客一危”及乘用车突破503万台,入网全球船舶38万艘。而中交兴路的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已接入车辆440万台。

  全国最大的医药生物化工在线技术交易平台药智网、环保大数据平台智慧思特、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城投金卡等,都已在行业应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智能创新资源富集

  目前,南岸区已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三大智能创新的基地。

  除此之外,南岸区的创新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有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学科优势突出的高校5所、国家级或部(省)级科研机构5个、国家级技术平台6个,并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5个,市级研发平台117个。

  智能制造初见成效

  “在智能制造上,南岸已经初见成效。”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南岸区的数据收集、通讯链接、工业服务物联网、工业大数据平台等工业互联网生态链企业不断云集,并在区工业制造企业以两化融合为转型升级的切入点,使智能制造持续提速。

  南岸区内的迪马工业已在推进专用车辆研发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方面实现了行业领先;美的制冷、盟讯电子、集成企业等实力企业纷纷引入ERP、MES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率先实现改造升级;南岸区内,盟讯电子移动通信终端主板智能制造项目、重庆机床齿轮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实验验证系统研发项目、重庆声光电光电传感器智能制造模式应用项目、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基于IPV6的网络互联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以及集诚汽车“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新模式应用”5个项目,同时跻身国家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

  智能品牌推广力度加大

  在智能的品牌推广上,南岸不断加大力度。

  近年来,南岸区长期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密切深度合作,是三大运营商年度国际国内新品发布、集中采购和行业信息交流核心地。

  近年来,南岸还先后承办了首届国际手机产业领袖峰会、首届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大会、首届重庆车联网大会等重量级行业峰会,承办首届重庆公安交通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会等重要专业发布会。通过这些品牌推广活动,使南岸甚至重庆的智能品牌走出了重庆,走向了全国。

  “重庆智造” 南岸起步

  南岸区智造产业是如何起步的?

  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加快大数据发展、产业转型等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抢抓产业转型发展大趋势

  几年前,作为老工业区之一的南岸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阵痛。如何转型?南岸区委、区政府在决策中敏锐地捕捉到世界和全国产业发展智能化的趋势,果断决定: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无中生有”地发展智能产业,使“南岸制造”转向“南岸智造”。

  这一转型的突破口是从引进智能手机生产入手,向信息产业攻破。

  “从信息产业入手,还有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的原因。”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重庆邮电大学在南岸,以这所大学为主的科技力量,为发展这一产业提供了创新的科技支撑。

  当智能手机成为南岸在转型中迅速崛起的一项产业后,南岸又抓住数字化、智能化在产业中运用的机会,引进发展车联网等产业。

  2014年,南岸作为重庆市车联网发展的唯一基地,建立“重庆车联网科技产业园”。其实,从2012年起,重庆市科委就与南岸区政府一起,在茶园联手打造车联网应用示范基地。2014年引进20家,产值达到30亿元。

  随后,南岸又不断地把智能化产业向城市管理、社区生活以及物联网等延伸发展,从而使智能产业成为全区发展最快、支撑力最强的产业。

  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

  智能产业的最大动力是创新。在推进这一产业发展中,南岸区始终把创新放在第一位。

  “我们从开始启动智能产业的发展开始,就从多方面为这一产业的发展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

  3年前,南岸区整合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资源,组建了南岸区协同创新联盟。区政府从资金等方面给予创新联盟扶持,鼓励企业和创业者进行创新。目前为止,这一联盟已总共投入1.8亿元,孵化了协同创新项目40个,其中14个已结题,项目产值达16亿元。

  重庆邮电大学的“工业互联网基于IPv6的网络互联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创新项目,是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智能制造项目。这个项目结题以后,将形成8项国家关键标准草案和10项发明专利(含国际发明PCT专利3项),有效提升重庆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

  在南岸,已经有一批像这样的创新项目出来,支撑起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中,南岸区还制订出了一系列的鼓励创新的扶持政策,有效地激发了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创新动力。

  “保姆式”服务催生产业成长好环境

  为所引进的产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这是产业能够顺利发展的保障。

  如在车联网产业发展的服务上,南岸区为这一产业提供专项财政支持,并在区科委设立车联网产业发展部,以“保姆式”一对一服务后,引进和培育起车联网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与终端生产、产品认证与检测、车联网大数据挖掘与运用等相关企业。

  在为这些企业服务中,南岸区还专门建立了面积为2.06平方公里的“重庆车联网科技产业园”,并在园区内重点打造汽车服务、智能交通、车载终端3条全产业链,形成优势企业聚集、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引领带动作用强的车联网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并确立以此为核心,创建国家级的车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吴黎 王彩艳 图片由南岸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