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城建 > 正文
湿地 滋养生命 绿水呵护家园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02 01:23:41 | 编辑:李平

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南岸区委宣传部提供)

大宁河小三峡湿地 摄/宋开平

黎香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荷叶铁线蕨 摄/江上

中华秋沙鸭 摄/谭文奇

采摘莼菜 摄/汤平

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 摄/钟志兵

龙河国家湿地公园 摄/何良树

走进荷花园 摄/周兴健

送湿地野生动物回家

开州白夹溪河口 摄/杨泉拍

小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是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意在让人们更加关注湿地之于人类家园的重要意义。

守护“地球之肾”,共享绿色之美。保护湿地,修复湿地,承载着绿水长流的梦想,承载着人与自然的美好。

生态优先 守护“地球之肾”

湿地,“地球之肾”,其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为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之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优先,重在保护;绿色发展,旨在共享。”市湿地中心主任黄海表示。在他看来,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正好生动诠释了这一路径。

守护“地球之肾”,“守得住”是第一要务。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目标,我市以建设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为抓手,严守310万亩湿地底线,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开展退化湿地修复、试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举措,不断完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县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22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就在2017年,潼南涪江、丰都龙河等5个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全市正式挂牌的国家湿地公园数量达到13个。

这些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随着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我市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其中,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近年来在江津区、开州区等地都有发现。

明月山脚,严冬里的迎龙湖依然是一番“绿野仙踪”的景象。小溪流水,草木葱笼。浮光掠影惊鸿,小桥流水写意,碧波微澜间,处处美景入画来。

这是主城最大的湿地公园——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呈现出的生态景致。去年末,该公园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园。亲水之趣、游玩之乐,使其迅速成为主城市民休闲游玩的新选择。

“真是没想到,主城区还能有这么大型的湿地公园。”1月31日,冬日难得的阳光里,市民张伟带着7岁的儿子第一次走进迎龙湖公园,醉人的生态环境,随处可见的农耕文化、湿地科普,让张伟连呼“难得、难得”。

开州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因环境优美,水鸟众多而闻名。谁曾想到,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曾经一度因为消落带治理难题和周边人为活动频繁而遭到严重破坏。

经过不懈努力,持续开展湿地修复,如今澎溪河湿地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湿地内植物由原来的548种增加到608种;动物种类由原来的207种增加到227种。去年秋冬季,因为大批珍稀水鸟来此越冬,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摄影爱好者拍摄水鸟的胜地。

“生态修复和治理,让我们这里又成了鸟儿们的家。”当地居民彭建刚见证了澎溪河之变。

让重庆山水“颜值”更高,让重庆大地“气质”更佳。美丽湿地,已然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一抹清新而雅致的色彩。

绿色发展 共享湿地之美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亲水”属性的湿地正是这样一种优质的生态产品。

以湿地公园为例。我市的湿地公园建设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严格保护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资源,促进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另一方面,依托湿地生态资源大力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和生态旅游,吸引人们走进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共享湿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南岸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开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普宣教,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潼南涪江国家湿地公园充分融入当地佛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成为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海绵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优化、湿地科普宣教和湿地生态体验为一体的城市新景观。丰都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丰富,资源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城口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河流形态自然,岸线优美;公园内还有着典型的红色文化和秦巴文化,民俗浓郁,风采多情。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充分考虑到农业产业和水体经济作物,被打造为具有创新性的湿地公园样板……

这些湿地公园可谓积极回应了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关切。绿色发展的成果,让广大人民走进湿地,便唾手可及。

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在保护与修复中,通过对生态产业的培育,湿地还有了造福于民的经济效益。

国家级重点湿地公园汉丰湖是我市著名的“候鸟驿站”。每年,中华秋沙鸭、飞鹭、白额雁等大批珍稀水鸟以及各种水禽来此越冬,数量多时高达上万只。而每年冬季的几个月,这里都会成为全市观鸟爱好者和游客的一个重点关注点和旅游目的地。

瞄准这一“商机”,开州区在汉丰湖大力发展旅游业,并成功创建汉丰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建共享湿地,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赵童 王琳琳 李升莲

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