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荣昌 以需求为导向 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1-30 03:31:11 | 编辑:李平

爱心午餐

农村便民道户户通——农民出行“第一个100米”

保健院项目工程

基础改善、医疗卫生、教育提升、公共服务……去年,荣昌积极落实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实施方案,累计投入17.49亿元,完成10大工程40项(市级16项,区级24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是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在“七有”上持续用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2018年,荣昌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滚动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切实保障群众出行“第一个100米”

2017年12月16日,“2017第12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荣昌区“农村便民道户户通·农民出行第一个100米”工程荣获“2017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成为本届论坛中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作为这项“民生决策奖”的直接受益者,荣昌区盘龙镇骑龙村4社的陈勇最有发言权。

“自从两年前回乡承包了果园经营,我每天都要往返地里好几趟,硬生生踏出了一条回家的泥巴路。”陈勇说,有时出门遇见下雨,不仅出门满脚稀泥,还特别容易摔跤,对果子的运输也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今村社便道修到家门口,去果园除草、养护方便了,更减少了果子运输的人工成本,我们这一片的农户都特别高兴!”陈勇笑道。

由于荣昌农村多属丘陵,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因此村民家的便道大多为泥巴土路,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每逢赶场天,村民还要靠肩挑背扛把年猪、蔬果运往集市,出行成为一项老大难题。

“主干道建设做得好还不够,村社便道建设才是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直观体现。村社便道是村民们出行的最初100米,也是最关键的100米。”荣昌区相关负责人说,荣昌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将“农村便民道户户通——农民出行第一个100米”工程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民生权益。

2017年,荣昌区累计投入2940万元,在全区21个镇街、80个村(社区)建成326公里长的农村村社便道,周边10万余名群众从中受益;实施农村公路计划建设项目73个,完工建设里程240.4公里;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29公里。

新的一年,荣昌计划重点集中对通组泥结石公路进行硬化,全面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持续加强社会保障,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教育改革助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

刚放寒假,周游就约了就读同一所学校的邻家好友一起开学习会,做寒假作业。对于就读于荣昌中学峰高校区高一(4)班的周游而言,虽然好友在高一(5)班,却在离他8公里的荣昌中学本部上课。“虽然我们在不同校区,但是课程进度是一样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复习功课。”周游说,他们俩上下课、课间操时间都基本一样。

如此“相邻不相见”、趋同性高度一致的教学方式,源于荣昌区大力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进行教育创新,对辖区教育实施融合式发展。

今年1月15日,峰高初级中学更名为荣昌中学峰高校区,与荣昌中学实现融合改革。峰高中学变为校区后,招生人数得到极大优化;荣昌中学本部则把优质教师输送到峰高校区,将高一招录新生逐步转移到峰高校区,既为荣昌中学本部学生容纳尴尬解了围,又助峰高校区教学质量实现明显提升。

“去新校区之前还很忐忑,来了之后才发现这边环境这么好。”周游高兴地说,“操场大、绿化美,老师们也特别好。”

自荣昌区实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来,如荣昌中学与峰高中学这般融合发展的亮点案例不在少数。在新(迁)、改(扩)建学校方面发力,以“扶弱、提质”原则在全区开展名校建分校、名校带农村学校、高初中联合办学、中心校负责制,让更多学生接受到了优质教育。

2017年,荣昌出台了《荣昌区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方案》,全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共计27项,目前已完成22项,余下5项改革任务超过或完成了年度序时进度。

下一步,荣昌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区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渝西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目标。

医联体破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在荣昌区吴家中心卫生院,刚转院进来的唐先生正在护士的帮助下做日常检查。“之前头痛了半个月,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检查确诊后就住院了。可是医院离家远,费用也比较高,连个看护都不好找。”家住吴家镇的唐先生说。

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案并病情有所好转之后,唐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按照《医联体工作方案》中分级诊疗下转的条例,同意转入当地的吴家中心卫生院,进行30天治疗。

“下转后不但没有医保门槛费,报销的比例还更高了。加上离家近,家里人每天都能来照顾我。”唐先生说,目前医疗自付的比例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家都对此次就医非常满意。不仅是吴家镇的唐先生,在荣昌,享受家门口就医的患者比例日益上升。

“‘花费更少、就医更便捷’是我们建立医联体的根本目的。将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医疗结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通群众看病难的‘最后一公里’。”荣昌区相关负责任人表示。

目前,荣昌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分别与三级医院和20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定期组建专家团队到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坐诊,开展每月1-2场次的“赶场天”坐诊,每季度一次专业培训讲座,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手术指导、疑难病诊断、远程会诊等服务,在医疗帮扶、对口支援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去年底,荣昌市级医联体医院共派专家50余人次,指导查房20次、手术40余例,开展新技术4项;派专家366人次到各基层坐诊,指导查房349人次、手术17例,举办讲座26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622人次;医联体内下转康复患者149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上转危重病人481人次,乡村医生向基层医疗机构上转2417人次。全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达到68%、较上年同期提高21%,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1.6%、较上年同期提高12.6%。

“今年我们将深化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在社会民生事业方面实现新突破、新发展。”荣昌区相关负责人说。

赵童 张亚飞 王琳琳

图片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