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大数据研判帮大忙 江北地下管网中隐藏着三只“眼睛”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2-13 03:11:34 | 记者:吴刚 | 编辑:周游

  管道检测机器人拍摄的管道内部图像。记者 张锦辉 摄

  十二月十二日,在江北区华唐路立交,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工作人员将管道检测机器人放进地下管道。记者 张锦辉 摄

  其先进之处在于,机器的背后连接着一个数据中心,通过计算能主动给出趋势性的研判,从而在问题爆发前就采取措施“治未病”

  过去,每逢夏季的暴雨天,江北区塔坪社区30号小区一楼的住户们,都会惴惴不安。原因是雨水随时可能从下水道涌上来,小区一楼和整个庭院,全部汪洋一片。

  雨水为啥流不走,是垃圾堵塞,还是管道塌陷?市政管理部门也搞不清。雨水管道在房屋地基下面,不可能露天开挖,同时管径太小,工人爬不进去。找不到原因,自然就给不出疏浚的方案,居民叫苦不迭。

  今年下半年,雨水长年倒灌的原因,终于被找到。原来,管道既没堵塞也没有塌陷,而是随着地面建筑的增多,这处管道承担的雨水排洪量大幅增加,超出了设计排量,多余的雨水冲开井盖,漫延进入小区。问题找到后,改建方案很快出炉,困扰多年的水患,有望在明年夏季前被彻底排除。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给出上述准确“诊断”的,不是人,而是机器;不是单台机器,而是软硬件共同组成的城市智能化管理系统。

  12月12日,在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重庆日报记者见证了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演示现场,工人打开一个窨井盖,然后从一辆工程车上取下三台设备,系上缆绳,依次往井下送。工程车上的一块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井下污水和淤泥的全部图像。

  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排水科科长陶伟介绍,上述三台设备,分别从不同方面对井下进行探测。其中一台装了摄像机,拍摄上述画面;管道流水的水面下部分,摄像头看不清怎么办,一台声呐设备,通过声音的发出与反馈在不同介质中的时间差,可用数据呈现出水下部分的情形;管道如果有渗漏,周边则潜藏着塌方的危险怎么办,另一台雷达设备,同样可给予数据呈现。“这三台设备,相当于江北地下管网的三只眼睛,随时看护并发出警报。”陶伟这样形容。

  据介绍,借助于三只“眼睛”,市政管理部门能准确找到发生堵塞的管道部位,把露天开挖的作业面从过去的约30米缩短至两米,工作量和施工时间缩短八成以上。2014年前,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每年所花的管网疏浚费用在1000万元左右,如今管道总里程增加三分之一,但每年的费用仅增加100万元。

  事实上,用机器替代人进行现场探测和数据采集,在工农业和城市管理的多个领域,早有应用。但江北的先进之处,在于机器只是这套系统的前端,它的背后,连接着一个数据中心,后者通过计算,能主动给出趋势性的研判。

  具体而言,市政管理部门定期对辖区内的管网进行信息采集,并以此建立大数据库。后者对不同时段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自动生成报告。从报告中,管理人员能一目了然知道哪里的淤泥堆积得越来越多,哪里的管道裂口越来越大,从而在问题爆发前就采取措施“治未病”。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