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拨动德育和弦 奏响教育的最美交响——大渡口区德育工作建设侧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1-30 01:30:46 | 编辑:周游

  端午节传统文化展示

  工作室成员开展研讨活动

  中秋文化表演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德”之根基,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近几年,大渡口区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引领,创造性地开展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家校共育建设等德育工作,积极探索构建“方向正、内容实、途径明、成效显”的新德育工作体系,不仅让德育工作形式鲜活多样起来,更让越来越多美德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间,奏响了区域德育的最美交响。

  A “德育之师”加速崛起 班主任核心作用日益彰显

  “要成为优秀班主任,就应该敢于承担相应课题、完成相应论文,不断磨砺自己,更要对所在学校其他老师起到示范作用。”在钰鑫小学的润心班主任工作室研修会上,主持人徐开伶老师对工作室成员进行指导,并给每位成员划分研究内容。随后,每位成员开展了收集资料、汇总整理小课题等工作。一场研修会下来,成员们开拓了思维,深刻地理解了课题的研究方向。

  据了解,润心班主任工作室制定有严格的一系列制度,目的在于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

  “全区构建‘名班主任工作室—区级班主任工作室—校级班主任工作室’三级班主任工作研究网络,建立优秀班主任‘成长孵化机’,以课题研究带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大渡口区教委负责人说。

  目前,大渡口区建成名班主任工作室4个、区级班主任工作室4个、校级班主任工作室28个,成为班主任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实现了全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全覆盖。

  “通过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的深入学习,我改进了过去比较死板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做班级各项工作更得心应手。”每当谈起在重庆市第九十五中学杨勇胜班主任工作室的学习经历,民族中学的邹萍老师很是感触,因为大渡口区筹建区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提供了中小学班主任之间互动互学的平台,才有了她如今的成长。

  为建立优秀班主任“发展共同体”,以沟通交流、研讨展示和帮弱扶优等形式,加速工作室的发展,增强其辐射面和影响力。大渡口区还组建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1+4”工作联盟,全区现已成立1个主持人总联盟和4个工作室分联盟,实现了名、区、校三级班主任工作室的“纵横”联动。

  各级各类班主任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为此,大渡口区建立班主任选拔、培养和评价等管理机制。比如,建立班主任工作室过程展示评审制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年度培训制度;定期举行班主任基本功专业大赛、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

  大渡口区各级各类班主任工作室的优秀班主任队伍,经过不断磨砺成为班级管理的能手、德育科研的先锋。一支“德育之师”已加速崛起,他们带动一批批教师,影响辐射一所所学校,为优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B 把学习搬到社会实践中 项目式体验引领学生多元化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经典诗句阐述了这样一个教育哲理:只从书本获取知识终归比较肤浅,亲身体验与实践才能透彻理解事物。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言,这一哲理同样适用。“社会实践活动贵在以各式各样项目活动的深度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探究,深化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大渡口区教委负责人表示。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里最知名的展品是代表重钢早期工业设备活化石——8000(HP)马力蒸汽机,这台‘巨无霸’代表百年前世界工业的高科技。”金秋十月,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的学生团队来到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一边聆听讲解员引人入胜的解说,观赏造型各异的零件、机器,一边追溯重庆百年工业史的记忆。

  事实上,“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大渡口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是该区充分开发整合实践教育资源优势,联合校外企业、机构共同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课程。这一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项目场景式活动的深度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大渡口区借助旅游学校烹饪专业的食品文化基地资源,面向全区中小学生、职中学生开展暑期西点培训、地道重庆美食培训等实践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时,深入体验感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全区把准内涵与实质,凸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性、体验性、普及性、公益性和安全性,构建‘36312’管理模式推进区域社会实践活动。在推进项目活动课程化时,更将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教育中,以丰富学生见识、涵养。”大渡口区教委负责人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学年,茄子溪中学、第九十五中学、区实验小学等6所中小学被确定为市级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各试点校协同旅游学校、钰鑫小学等,共同探索构建“我们的中国节”、“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烹饪文化与艺术”3个精品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各中小学广泛开展研学课程实践,参与学生达22495人次,参与社会实践基地达15个。

  大渡口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为孩子增添亲近自然、融入社会、放眼世界的人生经历。

  C 聚焦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特色课程落地生根

  10月24日,一场名为“孝善重阳·我们的节日”大渡口区中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性展示活动在重庆市茄子溪中学举行。来自旅游学校、第九十五中学、民族中学、区实验小学、钰鑫小学的学生在活动现场展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

  尤其是茄子溪中学高二(9)班的学生带来的“孝善在茄中传承”主题班会,其间将古代与现代场景穿插的《正反小剧场》,以声情并茂的表演带领现场观众入情至境,感人的结局更是发人深省。

  “举行‘孝善重阳’课程建设研究性展示活动,旨在拓宽育人载体,丰富德育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孝善价值观,构建和谐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大渡口区教委负责人讲到。

  今年,大渡口区还开展了“五五端午”、“中秋传文化”等多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性展示活动。

  大渡口区的教育工作者深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今年上半年,大渡口区启动“我们的中国节”——大渡口区中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工程,组建以茄子溪中学、旅游学校等6所中小学为试点的研究团队,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六大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通过举办诵读童谣、手工创作等相关节俗活动,挖掘文化价值内涵,赋予新的传承和表达形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

  通过网络、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收集资料,结合活动的实践积累经验、反复论证探讨,课程组于9月中旬将所有内容落实到文本,最终形成《“我们的中国节”大渡口区中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

  据悉,大渡口区此次课程建设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准。学生从传统文化课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增强学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道德情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D 搭建家校共育彩虹桥 同心协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大渡口区教委看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教育,都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价值作用。”5月23日,全市各区县的160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园)长、专职教师等齐聚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参加“重庆市家校共育学术研讨会暨课题中期交流会”,观摩该校“家校共育”典型课程、家校共育亲子阅读展示和课题研究过程展示。

  研讨会观摩活动期间,区实验小学第12期“家长课堂”在候妍妍老师详实细致的讲述中拉开精彩序幕,候老师阐述了将“春分”这一节气作为家校共育课程的一个点来开发的课程目标,紧接着,在场的家长从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畅谈设想。

  在课堂互动环节,家长携手老师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教会孩子们关于“立春”节气的知识,还一起制作了“风车”、“春絮”等与“立春”相关的小物件。

  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选举“家长理事会”;邀请家长进校听课、课间操管理等,参与学校管理与共建……区实验小学不断更新家校沟通平台,实现家校共育共进。

  区实验小学家校共育的精彩实践并非个例,大渡口区还有很多中小学都对家校共育进行了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深入探索与实践。

  早在几年前,该区就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文件,并聘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担任指导顾问,在行政管理和专业引领上得到组织保障。同时,全区每年10万元专项家校共育资金的投入,从区域层面上搭建了家校共育的更广实践平台。

  无论是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组建“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还是依托微信、QQ等新媒体,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或是组织“邀请家长进课堂”半日开放活动,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大渡口区通过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路径,架起家校共育“彩虹桥”。

  如今的大渡口区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力结合,推动家校共育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让家庭教育在全区形成教育热潮,托起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未来。

  谭茭 万芮杉 张骞月

  图片由大渡口区教委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