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一切为了职工群众 市总工会打造服务职工“金字招牌”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1-29 01:25:16 | 编辑:周游

  

  重庆第一张“惠工卡”发放

  因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获赠锦旗

  做好工会工作,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落实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高举维权服务的旗帜、依法依章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工会组织才能成为职工真正的“娘家人”。

  5年来,市总工会坚持聚焦问题、改革创新,强化基层基础保障、激发基层工会活力,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并通过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扶困难职工等各方面工作,打造服务职工的“金字招牌”,为职工谋发展,为改革添动力。

  完善职工之家 加强队伍建设

  职工之家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和全面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充分调动基层工会开展职工之家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14年,市总工会深入开展全市职工之家建设情况调研,完成《关于改革创新职工之家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为积极转化调研成果,打造职工之家建设的“升级版”,市总工会又制定出台《重庆市总工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职工之家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以筑造“六有”家园、深化“五家”建设、落实“四化”要求为主要任务,着力打造“六有五家四化”的职工之家建设新模式。

  2015年,为加强对职工之家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市总工会制定《重庆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探索建立全市各层级模范职工之家创建、申报、考核、表彰、复查等制度,并突出职工群众主体地位,对职工之家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评议内容、评议程序、激励约束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形成了建家、评家、管家一体化工作制度。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还特别重视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根据《重庆市总工会内设机构和市级产业工会委员会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评价办法》,充分依靠职工群众开展考核评价工作,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分占年度考核总分的比例,由10%增加到30%。同时,强化市总机关干部管理,制定出台《重庆市总工会机关工作规则(试行)》和《重庆市总工会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市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学习考察和调研活动,充分发挥市政协工会界别委员作用。

  科学维权显成效 服务职工在基层

  过去5年,市总工会秉承“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维权观,推动工会维权工作踏上了新台阶,切实履行了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

  一方面,全市各级工会下大力气通过培养、公招等方式吸纳了大批的法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招募社会律师为工会提供法律服务。2016年,市总工会开展了“千名律师进企业,服务职工在基层”专项工作,首批招募389名律师成为律师志愿者,共联系进驻企业3097家、覆盖职工457883人。此外,市总工会先后下发了《重庆市职工法律援助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市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受案范围、援助程序、援助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资金来源及补助政策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的规范化纳入到帮扶中心的星级评比验收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市总工会先后与上海、广东、四川、福建、山西、海南等30余个省市建立了城际、省际间工会维权联动机制,维权联动城市覆盖了全国主要的重庆籍农民工外出务工目的地省市,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构建了一张权益维护的安全网。

  本着劳动争议需要中间人来有效化解这一出发点,全市工会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基础,以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为重点,以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突破,扎实稳健地推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劳动争议调解的方式,努力提高劳动争议调解的实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全市累计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4730个,其中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8180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81.7%,调解案件3.5万余件。

  创新帮扶模式 为职工送温暖

  以群团改革为契机,市总工会秉承“一切为了职工群众”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扎实做好职工帮扶服务重点工作,服务职工的能力得到增强。

  2016年11月,重庆市职工服务中心挂牌运行,通过科学设置服务窗口、引进社会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服务项目,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使职工服务中心逐渐成为“联系职工的平台、服务职工的窗口、工会工作的形象”。近年来,市总工会不断延伸职工帮扶服务平台阵地,建立起市、区县帮扶服务中心,乡镇、集团公司帮扶服务站,社区、企业帮扶服务点三级帮扶服务网络。截至2017年8月,全市建成市、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41个,街道(乡镇)或大型企业帮扶站1333个,社区(村)或企业帮扶点8106个,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职工平台。同时,为了加强帮扶力度,市总工会强化与爱心企业合作,积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延伸服务职工群众的触角和空间,扩大爱心超市、爱心医院、爱心药房、爱心学校等爱心网络布局和优惠幅度,全市工会共建成“爱心妈咪小屋”132个、爱心服务网点1128个。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促使市总工会扩展困难帮扶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依托官方网站建立起职工互助保障、温暖基金会子网站,及时发布职工服务平台、“四季帮扶”工作、职工互助活动、公益项目实施等信息,对接开展网上工会有关服务,努力实现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依托“渝工娘家人”APP等网络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签约各类商家20余家、接入商品321余万件,开展职工普惠优惠服务活动,累计为会员职工优惠资金达1600余万元;加强与重庆三峡银行战略合作,基于职工互助保障会员信息化管理,推行集成培训、购物、餐饮、娱乐、就医、就学等职工普惠服务项目的“会员卡”服务新形式,目前发放“惠工卡”近15万张。

  5年来,市总工会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创新服务方式,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29万人、家政服务培训6.7万人、创业培训6.1万人,帮助15.1万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免费提供就业服务50.8万人次,推荐困难职工子女、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劳模先进等8.4万人参加微企创业培训,助推创办微型企业5万家、带动就业30万人,举办招聘会1800余场次、成功介绍24万人就业。

  5年来,市总工会筹集资金3.5亿元,看望慰问坚守高温一线职工500万人,帮助解决建档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构建形成了“助学+助能+助业+助志”链条式助学模式,资助9万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真正让职工体会到了“娘家人”的温暖。

  服务女职工 用心更用情

  为满足广大女职工特殊生理期特别是职场备孕期、怀孕期和哺乳期的迫切需求,2015年底,市总工会提出建设“爱心妈咪小屋”,并于2016年正式启动一项实事项目。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按照以统一规范化建设为起点,以成熟一批带动一批的原则,争取到2018年底建成500家“爱心妈咪小屋”的工作目标,全力抓好小屋建设。目前,全市各级工会主抓建立的母婴室(哺乳室、女职工休息室)300余个,其中被市总工会授牌命名的以龙头寺汽车站、长安汽车股份公司等单位为代表的“爱心妈咪小屋”市级示范点132个,“小屋”运行情况良好,职工反响热烈。

  除了为女职工服好务,市总工会还注重对女职工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近年来,市总工会选树7所全国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联合相关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实体课堂”的实用性,开展各类教育培训200余期,培训女职工26万人,其中提升学历层次12.2万人,晋升技术等级3.1万人,进一步提升了女职工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大对下岗失业女职工、女农民工培训力度,举办月嫂培训、家政服务、护理培训、“互联网+”等基础技能培训300余期,帮助16000余名女职工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为适应新时代女职工素质提升需求,市总工会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开通网上女职工学习课程超市,打造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指尖课堂”的灵活性,让广大女职工足不出户按需学习,共享多领域、多层次教育培训;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积极整合哺乳室、关爱室、心理援助室等功能,通过开辟“爱心妈咪小屋”官方网站、妈咪课堂、家庭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女职工自我疏导能力、家庭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受益女职工7000余人次。

  周尤 图片由市总工会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