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忠县 “小财政”办出均衡教育“大格局”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1-28 02:08:40 | 编辑:周游

  多姿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学生在校园特色项目中动手动脑

  现代化的计算机室

  学生在图书室里畅游书海

  学生接受禁毒教育

  浩浩长江穿城而过,巍巍石宝矗壁而立。从唐贞观八年太宗赐名忠州,到民国二年设立忠县,地处巴楚交接的忠县自古便聚集了众多文人往来唱和,积淀下深厚的文脉书香。

  忠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最强“生产力”,如今教育成为忠县民生发展的“重头戏”。尤其是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县委、县政府全力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朝着“库区教育高地,重庆教育强县”的目标奋进。

  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未来,只有搞好了教育,县域经济才能搞上去。以均衡发展为中心,忠县高起点、大手笔描绘了区域教育的美好蓝图。相信不久的将来,忠县教育人的智慧与担当,定能让教育这艘大船迎着朝霞,扬帆万里。

  大手笔投入 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让所有孩子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是忠县对老百姓的郑重承诺。城市扩容、人口增加,对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地方政府必须考虑城区学校的承载能力,想方设法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

  位于忠县城区忠州街道的乐天小学于2016年9月正式开学。学校周围楼盘多、人口容量大,乐天小学的建成投用极大地缓解了该区域学校“大班额”和“择校热”等现象。

  新建成的乐天小学总投入约1.2亿元,一期工程建设面积36671平方米,提供1800余个学位。新学校除了配备标准化操场和六大功能室,形体室、舞蹈室、学生食堂等也一应俱全。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一手抓教育发展,一手抓学校建设,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忠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启动乐天小学二期工程,为群众子女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机会。

  乐天小学的建成投用只是忠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建成的香山小学、拔山小学分校等也相继投入使用。2017年的县级重点项目乌杨新区中学和忠州中学迁建工程共计投入约16亿元,学校建成后将不仅带动新区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除了新建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改扩建也是近年来忠县教育投入的重点。通过“全面改薄”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忠县不断改善边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新建校舍和运动场近22万平方米,涉及农村薄弱学校139项次;为3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宿舍9.5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5.2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投入对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只够“吃饭”的忠县来说并不容易。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在忠县深入人心,借钱也要把教育搞上去。

  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县政府已偿还教育债务达2亿多元。2014年以来,忠县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每年的教育建设投入资金都在1.2亿元-1.5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近10%。按照规划,到2025年,城区人口将达40万人,要新建、改扩建学校20余所,改善边远学校办学条件,缓解中心场镇和城区学校办学压力。

  在城市,一座座新学校拔地而起;在农村,学校成为了镇上最漂亮的建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手笔投入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均衡的现代化教育,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学”的美好愿景。

  大规模培训 激发教师成长内生动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置是关键。在忠县,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完善的交流制度,覆盖了城乡教师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激发了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

  高洞小学的语文老师黄静入职一年多,到现在还记得入职前的迷茫与惴惴不安,直到参加了县教委组织的新教师培训,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定位。

  “培训中,我逐渐明白教师并不只是把书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黄静说,现在不仅她的课学生喜欢,还成为了孩子们的“大朋友”。

  新教师培训对新教师的帮助毋庸置疑,这只是忠县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开展的众多培训中的一个方面。仅在2016年,忠县就采用多种培训模式,完成了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新教师培训、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8个子项目培训等项目。一年来,已完成的各类专项培训共计9389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除了通过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学习,忠县还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培训计划、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计划、交流互动成长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免费培训教师7000人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360学时岗位培训。

  作为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忠县境内城乡差异明显。为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最大限度地以师资均衡带动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从2013年起,忠县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城乡学校干部及教师交流制度。

  据悉,交流中主要采取城区学校间交流、城区到农村、农村到城区、农村学校间交流四种形式。结合中小学学制学段特点,交流轮岗年限每次原则上校长不低于5年,中层干部不低于4年,教师不低于3年,并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

  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极大地促进了优质师资的城乡共享。近年来,忠县实施的集团化办学,在集团学校内全面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逐步实现统一师资配置、统一教学教研等,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县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忠州四小和地处偏远的大岭小学同属一个教育集团。为带动大岭小学发展,两所学校互派4名教师到对方学校支教、学习。贺建蓉作为四小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教学骨干,主动申请到大岭小学。在了解到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后,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改变老师上课“一讲到底”的陈旧方式做起,让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现在,通过几年的集团发展,大岭小学已从原来的同类垫底一跃成为同类学校的“领头羊”。

  大幅度提升 苦练内功增强教育软实力

  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要落脚在质量的均衡上。忠县以全市“领雁工程”和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学校”项目建设为抓手,在课改建设上实现了大踏步的前进,使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乌杨小学某班科技课上,老师为学生讲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转规律。4名学生站在讲台上,一名负责解说,另外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太阳、月球和地球。在“解说员”的解说下,三大“星体”分别按照自己的运转规律进行演示,台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忠县各中小学的课堂上屡见不鲜,这样的课堂形态也成为了忠县实施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

  这首先得益于新课改让教师的理念变了,课堂自然而然跟着变。无论是领雁工程中示范校和项目校之间的领导干部互访、教师互派,同课异构等,还是“爱生学校”开展的送教下乡、理论学习大练兵等,都为全县教师带来了一场教学理念上的“洗礼”,新观念、新思维层出不穷。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重庆教科院副院长王玮红、陈定凡,重庆名师白友贵、姜锡春等名师到场献课,更让全县教师受益匪浅。

  课改改到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从一开始,忠县各学校领导就带头“试水”,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现在,多数学校都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井中学的“四环节心动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让每个学科都达到“心动课堂”的要求。

  新生镇中通过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积极编写导学案,在课堂上致力于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黄金镇中在课改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为农村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供保障。

  ……

  众多的创新、变革、顺势而为,让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形态变成现在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方法。在忠州中学、民族中学、汝溪小学等课改典型校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重在发挥“导”的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述、善于倾听、勇于争议,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此外,各校还根据本校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仁和小学的种子画加入了地方特色;望水小学的农耕文化让孩子走进田野,给孩子一个真实而充满活力的世界;新立小学根据年级特点,编撰了《三礼》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懂礼节、知礼仪、讲礼貌的良好习惯……

  忠县不遗余力地走在课改探索的路上。因为忠县相信,只有苦练“内功”,增强教育的“软实力”,才能迎来教育均衡的幸福花开。

  大跨步发展 高起点、高水平信息化建设领跑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上的月亮……”虽然课文描写得细致,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小艇究竟是什么样子,还是没有直观的印象。但在八德小学王如兰老师的语文课上,孩子们一上课就被老师课件视频中的小艇吸引。

  “备课中,我专门在县内教育资源库上找了很多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王如兰说。因为多媒体资源的运用,王老师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其制作的优质课件还入选全县教育资源库。

  早在2013年,忠县就一次性投入8000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所有学校、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的“数字化校园”。2016年,再次投入3000万元装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了县域内每百名学生拥有8.5台计算机,达到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对于如此超前、如此大规模的投入,一开始忠县并不是没有疑虑,甚至在县政府常务会上还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担心本不富裕的财政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到最后会不会设备闲置或是淘汰。

  对此,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面临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要实现教育事业的新跨越、大发展,就必须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向现代教育技术要质量、求效益。

  通过几年来的投入建设,现在忠县已顺利完成了全县各级各类数字化校园建设任务。交互式一体机模式班班通,光纤宽带、计算机室等已实现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村小的全覆盖,同时还成功对接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还引导教师全员参与开发教学资源,充实县级资源库。现在,所有教师均可将课件、教案、视频等资源上传县教委资源库,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良性生长。

  “数字化”平台搭建好了,还要老师学会用、用得好。2016年底,忠县完成了全县7000余名教师每人50学时的网络研修,让全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显著提升。这也直接带动了相关科研水平的推进。目前,忠县在研信息技术相关各级各类课题达95个,20余所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忠州四小教师杜海花的语文课《搭石》,贺建蓉的科学课《光线与视角》获评教育部优课,忠县中学教师谭海入选全国教育信息技术中青年专家人才库。

  大力度资助 民生关爱让贫困学生尝到甜头

  “国家政策好,两个娃儿读书全靠国家照顾,不然我85岁怎么负担得起?”就读于忠县石子乡中心小学的黄富强、黄福英从小由爷爷奶奶养大,老人体弱多病,兄妹俩的上学费用一度成为家里极大的负担。石子小学在了解到情况后,免去兄妹俩所有就学费用,还给予生活费补助,让两个孩子能安心学习。

  “我们村地处偏远,经济贫困落后,全村共有贫困孩子52人,现在国家政策好,所有贫困孩子都受到上级部门的教育资助,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石子乡芋溪村村主任黄金成说。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忠县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近年来,忠县创新工作方式,制定了详细可操作的学生资助“二十步骤”工作流程,还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精准评定办法,对贫困学生实行困难程度排队打分,结合困难程度得分、困难佐证材料及班级民主评议结果综合确定受助对象。

  国家资助款项要做到“精准发力”,必须要严格确定资助对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忠县对低保、孤儿、残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按照“兜底”要求,做到应享尽享,实现了“四类学生”资助全覆盖。

  为最大限度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忠县提高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建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小学、初中分别由每生每年1000元、1250元提高至1500元、1750元。与此同时,经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决定每年投入2000万元作为教育扶贫资助资金,对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费用实行兜底式资助。在忠县看来,“宁可少修几条路,也要设立教育扶贫资助资金,解决好群众子女读书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忠县共完成学生资助540.1万人次,共涉及资金7.7亿元,真正保证了贫困家庭子女应享尽享。今年7月,忠县教委应教育部邀请,在全国省级学生资助工作培训会上介绍学生资助工作经验。

  除了学生就学费用的资助,忠县还花大力气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该项目自2010年实施以来,已落实专项资金11773.74万元,共惠及学生160余万人次,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

  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为保证学生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各校还配备了营养配餐员,科学制定学生营养食谱。此外,从今年起,忠县把每年营养改善计划的标准从2000万元增加到5400万元,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和所有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生每天4元的食堂供餐补助,推进学生饭菜质量提档升级,真正让学生受益。

  何霜 图片由忠县教委提供

  链接>>>

  督学拒绝“走过场” 督导工作显活力

  在忠县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有一项“蛋奶工程”。但在今年的开学督导中,不少督学发现,多所学校垃圾站内有大量未吃的学生专用奶和鸡蛋,造成了惠民资金的浪费,其中城区和中心场镇学校尤为突出。

  在对这一现象的调查中,责任督学发现,城区和中心场镇家庭相对较好的家庭每天也在给孩子补充牛奶鸡蛋,再加上学校“营养餐”长期固定食物,造成了学生的厌食现象。

  随即,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将这一情况通报县教委。经过商议,县教委决定将“蛋奶工程”改为营养餐,各校因地制宜,用好用活补助资金。现在,学生不仅能在课间吃到新鲜水果、糕点,食堂还开设了专门的营养餐窗口,菜品花样多、美味营养。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吃得满意,“补”得开心。

  看似不起眼的垃圾桶,正是暴露问题的根源。责任督学在督导过程中的细心和耐心,拒绝“走过场”敷衍了事,让教育的问题得到真正解决,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让忠县督导工作活力满满。

  近年来,忠县积极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从“督学”工作实际出发,划分了12个督学责任区,每个片区设立一个督学办公室,配备督学2-3名。此外,忠县还在全县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内设督导工作室,并配备领导职数,以便更好建立校内督导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监督。

  督学责任区的建立,促进了区域教育督导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为促进全县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责任督学定期督导、随机督导和专项督导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全县教育朝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此外,督导工作在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积极发力。在今年6月底进行的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校会审中,在学校建设、管理、内涵发展和公众满意度等四个方面,以学校自提问题和督导发现问题两种途径,对照标准找差距,最后制定“一校一策”解决方案,帮助学校提质达标,让更多学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对话教育均衡>>>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均衡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近年来,忠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施“三名”工程为抓手,推进各类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建设“库区领先、重庆一流”的教育强县。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支持、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库区教育高地重庆教育强县的决定》和《教育“三名”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建成高标准“数字化校园”,强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城乡干部教师交流,教育改革经验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城乡教师民调分别位居全市第一名和第六名,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超过98%,全县学生真正实现了“能上学”、“上好学”。

  ——忠县县委书记 赖蛟

  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中,忠县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全面均衡”为导向,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学校标准化、教学现代化。全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32.8亿元,投入整改专项资金5.4亿元,新建学校3所,新建寄宿制学校33所,800套教师周转房建成投用。统筹城乡学校发展,在全市率先投资8000万元一次性建成“数字化校园”,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干部教师交流,深入实施“全面改薄”计划,设立每年2000万元教育扶贫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家庭子女兜底资助,群众子女“上好学”问题妥善解决。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50余名学生获国家级比赛等级奖,培养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吴林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中等城市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有力服务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了全县脱贫攻坚,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忠县县长 江夏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