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熊尚兵的一天 “我还要继续打拼,带领村民奔小康!”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彭瑜 编辑:周游

POST TIME:2017-11-22 03:32:27

熊尚兵(左二)正与谭培贵、谭培银、谭深明三位村民交流水池养鱼的事情。记者 彭瑜 摄  

“妈,我走了哦。”11月16日清晨7点,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浓雾笼罩了群山。熊尚兵告诉母亲,他要去区里开会。母亲没来得及搭话,他已迈出了家门,留下老人独自嘀咕:“又要走,这么早?”

54岁的熊尚兵是齐圣村党委书记、十九大代表。一对儿女在城里安家后,他仍然留在山上,一边安心做好村里的工作,一边照顾年过八旬的母亲。

重庆日报记者15日就跟熊尚兵约好,16日早上去他家里采访。但显然,他已经忘了,直到中午1点半,重庆日报记者才见到他。他连声致歉:“早晨接到开会通知,一忙就忘了采访的事儿。”

刚回办公室就被拦截

下午2点10分,熊尚兵刚到村办公楼门口,村民谭培贵、谭培银、谭深明就围了过来,径直架着他去了办事大厅。

“我们想租果园的水池养鱼。”重庆日报记者被安排在办公室等候,刚入座,隔壁就传来话声。另一个声音生怕熊尚兵不同意,补充说:“那水池闲着也是闲着。”

齐圣村山高坡陡,最低海拔200多米,最高海拔1400多米,柑橘、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后,村里先后在果园建了20来口水池,每口水池平均蓄水约1000立方米。

“看来你们学了十九大报告嘛。”熊尚兵声音有些沙哑,但嗓门很大。他告诉三位村民,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果园水池用来养鱼,既保证了产业用水,又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带动了村民增收,“但前提得保障抗旱用水,等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商议出方案后就实施。”

硬化道路、发展产业、乡风文明……熊尚兵又讲起十九大精神来。30分钟、40分钟……1个小时快过去了,重庆日报记者没有打断他,他终于重新想起了采访的事情。

“不好意思,让你们坐‘冷板凳了’。”熊尚兵说,十九大闭幕后,他明显感觉到村民求发展的心情更迫切了、干事的劲儿更足了。他说,将水池租给村民养鱼,将节约1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和3万多元的水池管护开支,每口水池一年至少产300斤鱼,“是个多赢的好事情。”

熊尚兵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从北京回来,他把大多数精力用在了宣传十九大精神上。他说,作为党代表,自己得带头学习,才能在宣讲中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才能贯彻落实好。

产业路修到贫困户家

和重庆日报记者聊了几句,熊尚兵又惦记起了贺家屋头(土地名)、魏岩祠(土地名)的断头路。下午4点45分,重庆日报记者与他一道去看道路开挖进度。

“村民最盼修路铺桥的事。”上个世纪90年代,齐圣村打算建一座桥,打通上山的路。那时,熊尚兵因在外打拼多年小有积蓄,便带头捐款2000元,并组织筹资建好了七圣桥。

3年后村干部换届,熊尚兵高票当选村委委员。同时群众要求把他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培养、考察。1999年,熊尚兵入了党。

“一心为民办事,群众就会拥护你、支持你。”2004年,熊尚兵当选村支部书记后,把铺路、建桥、修水池当成了首要任务。13年来,他带领村民建桥11座、修路58公里、开挖水池20来口。山下,建起了农民新村;山腰,发展起柑橘、猕猴桃、蓝莓等5个农业产业园;山上,打造出南山庄园乡村旅游假日酒店,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和避暑经济。

小车在油化的山路上蜿蜒盘旋,车窗外的果园挂满了柑橘。齐圣村山下海拔低,地理条件相对较好。但后山海拔更高,坡度更大、土地更贫瘠,发展难度大一些。

“后山不发展起来,那不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十九大闭幕后,熊尚兵一回到村里,就启动了贺家屋头、魏岩祠的断头路建设。贫困户熊秉田家住贺家屋头,俩孩子上学,妻子是外地人,土墙房子成了危房。熊尚兵最担心熊秉田的妻子熬不过苦日子,抛下老公孩子跑了,“以前条件差,这种事就发生过,现在全村都有50多个单身汉。”

熊秉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熊尚兵成了他家“主心骨”,帮忙落实危房改造,安排他和妻子到专业合作社打工学技术,在房前屋后种柑橘和药用菊花,还专门将产业路修到他家门口。

熊尚兵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体要有产业、村民要能够就业、家里要发展副业,这样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有了指望。

装了3万元零钱的公文包

“熊书记,有零钱不?”下午5点40分,一位村民骑着摩托车停在熊尚兵身旁。“有!有!今天才换了3万元零钱。”熊尚兵拉开一直提着的鼓鼓的公文包拉链,取出厚厚一叠1元钞票,里面还有几大叠20元、10元、5元的零钞。

在齐圣村,无论白天黑夜、田边地角,村民找到熊尚兵都能换到零钱。他说,村民跑摩的、开小超市,甚至婚丧嫁娶等都要零钱,所以他每个季度都要去换几万元的零钱放到公文包里,保证村民随时随地能兑换。

“时时处处都要想到便民服务。”在熊尚兵看来,基层干部的便民服务,不只是在办事大厅,也不只是办理各种手续,时刻关心他们的冷暖,解决他们的困难,化解他们的忧虑,这才叫真正的便民服务,“把小事当大事办,村级党组织就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

下午4点05分,熊尚兵接到一个电话,是贫困户陈章元的孙女陈梅打来的,感谢熊尚兵3年来的帮助,让她完成了学业、并找到了工作。陈梅说,春节回家要用自己第一份工资请熊尚兵吃饭。

13年前,陈梅的爸爸大脑受伤后患上精神病,妈妈离家出走后留下她和弟弟。3年前,陈梅考上大学却没钱缴学费。熊尚兵资助她3000元,又四处联系妇联、民政部门和企业,解决了她每学期3000元的生活费直至毕业。

“好好工作就是最好的报答。”熊尚兵嘱咐陈梅,要帮助弟弟完成学业,照顾好爷爷奶奶和爸爸。

在熊尚兵看来,村民的事无小事。村民冉孟飞与妻子都是聋哑人,孩子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没钱做手术。熊尚兵认为,孩子大了就不好做手术了。2015年,村里垫资7万元,将孩子送进医院,熊尚兵又向民政、红十字会等争取困难救助,最终解决了其医疗费用。

一碗中药热了几次

晚上7点过,重庆日报记者和熊尚兵摸黑下山。当晚,熊尚兵打算与村里的干部聚聚,“从北京回来一直在开会、宣讲、出差,还没时间与大家交流。”

近年来,齐圣村修了不少的路、桥和水池等基础设施,但熊尚兵带头不承包项目工程,也不让村干部亲属插手;村里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他带头不开办农家乐,现在村集体开办了3家农家乐,村民都参与分红。熊尚兵说:“村干部插手工程牟利,甚至还做成豆腐渣工程,老百姓怎么信任你、支持你?”

晚上7点30分,熊尚兵折道回了一趟家。他最近讲话太多,喉咙不舒服,专门抓了中药调理。那碗中药热了又凉、凉了又热,他都因太忙没能按时服药。此刻,他自己热了药,一口气喝下后直奔村办公楼。

“我一直在思考乡村振兴战略。”大家一边吃晚饭一边聊了起来。11月上旬,熊尚兵随重庆市乡村旅游赴台参访团到台湾参观考察一周,他向大家介绍了参访情况。熊尚兵说,齐圣村产业要转型、规模要扩大,要发展乡村旅游、避暑经济,“一定要不忘初心,在加强作风建设同时,还要深入学习产业技术、乡村治理、市场营销知识。”

谈到初心,熊尚兵坦言,当年他其实并不愿意回村任职,只一心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老支书苟贵方开导他,你一人发了财,一家富、一家住别墅,周围乡邻都贫困,你心里好过?

“是党培养了我,改变了我。”熊尚兵按老支书“带领大家过好日子”的要求,一直在努力。齐圣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04年1000余元增加到2016年的13000元。熊尚兵说:“我还要继续打拼,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

深夜10点45分,熊尚兵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往家赶,回到母亲身边。“一天忙工作,其实反倒是妈妈在照顾我。”他有些愧疚。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4楼 邮编:40001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渝ICP备10202276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