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1-04 02:31:04 | 记者:李星婷、李珩 | 编辑:周游

近日,在两江新区星光大厦,参赛的青少年正在进行节目展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两江新区团工委主办“走进新时代,红领巾心向党”首届两江新区青少年阅读大赛,近百名青少年以诵读、舞台剧等方式展演了《不忘初心》、《爱莲说》、《祖国我爱你》等30多个节目,用读书充盈人生。记者 张锦辉 摄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那么,重庆市各大中小学是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怎样才能让大中小学生们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日前,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大中小学,了解各校相关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这所小学的学生 个个都是小故事家

“古时候,在走马镇有个老头,他在路边捡到一包沉甸甸的银子……”10月23日,在九龙坡区走马小学民间故事社团的活动现场,重庆市优秀民间文艺家朱伟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走马民间故事,台下的数十个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名为《争爹》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品行善良的老人如何得到善报,而他好逸恶劳的三个儿子受到惩罚的故事。“朱老师,我觉得做人应该诚实!”“还要勤劳!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的生活!”听完故事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一旁,走马小学校长何忠勇高兴地看着这一切。“走马镇位于九龙坡区和江津、璧山交界的位置,是成渝古驿道必经之地,因此诞生了很多民间故事。”何忠勇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走马镇的民间故事产生已有约四五百年历史,目前能采录到的民间故事上万个,此外,还有3000余首民间歌谣,4000余条谚语、歇后语、俗语等。

动植物神话、民俗传说、生活故事……走马镇的民间故事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故事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何忠勇介绍,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何忠勇说,近年来走马小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传承走马民间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心中,引导他们的成长。

打造《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民间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每周一早会专设精彩故事讲演时段;每周都有讲故事、唱山歌、跳竹竿舞等民间文化活动;打造故事墙、谚语墙等民间文化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措施,走马小学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进孩子们心中。

如今,走马民间文化特色教育已成为走马小学独特的办学符号。下课时间,在走马小学的操场上,常常能见到几位同学聚在一起讲故事的画面;学校的农耕文化园、班级牌、宣传栏等,也处处是走马民间文化的体现。

“我是去年加入的民间故事社团。”走马小学五年级二班的高潺潺说,听民间故事能增长很多见识,懂很多道理,现在自己能讲几十个故事。“不久前,我作为九龙坡区的代表还参加了重庆市第九届红岩少年读书活动,讲了《走马岗》《识相》等故事,大家都很爱听。”

“学校共6个年级800余名学生,几乎人人都是小故事家。”何忠勇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经常听故事、讲故事,不仅可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也能让他们胆量越来越大,能在各种环境下自信地展现自己。

“下一步,我们将对学校民间文化教育成果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何忠勇介绍,学校将持续加强民间文化教育师生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学校相关课程体系;将细化“民间文化润心田”主题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腰鼓、秧歌、山歌民谣、竹竿舞等民间文化教育特色项目;加大以民间文化为主线的重庆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并打造讲故事大赛、游艺活动等民间文化品牌活动,争创重庆市民间文化特色学校。

重庆日报记者还了解到,在全市,不仅是九龙坡区走马小学,在南开小学、人民小学、驿都小学等不少小学,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诗词品鉴”“中华成语故事”等选修课,或开展剪纸、泥塑、古琴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培养孩子们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审美能力等。

发掘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让学生从中发现真善美

“霸王啊,霸王,我的豪气盖世的霸王……”10月24日,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园内,一场生动的诗歌朗诵大赛正在举行,由该校高一学生张馨桐、吴清莲等6人带来的《乌骓别霸王》一上场,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大家听得聚精会神,仿佛被带回了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现场。

“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市第十一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胡开波说,学校自2013年起大力推进“大阅读”课程,诗歌朗诵大赛就是“大阅读”的内容之一。

事实上,“大阅读”课程对学生影响深远。

“通过这次朗诵,我不仅更加了解项羽这一历史人物,还知晓了大义。”张馨桐说,为表演好这次节目,他们排练了半个多月,还仔细琢磨了项羽为何不肯过乌江的原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胡开波说,学校将把“大阅读”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推进语文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他们将按照高中生阅读的三条主线,即高一年级的阅读目的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基本框架搭建;高二年级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的中国当代普世价值观搭建;高三年级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阅读《古文观止》、《论语》等经典,并学习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经典,把经典上讲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们希望通过发掘传统文化的新活力,让学生发现真善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胡开波说道。

重庆八中则把国学知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引入了课堂。

日前,关于“圣人眼中的君子与小人”的阅读课在重庆八中开讲了。哪些是君子,哪些是小人,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而《论语》中是怎么说的,语文老师阎雪就给同学们进行了讲解,整堂课下来,同学们受益匪浅。

“我们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国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八中各学科的教学和各种艺术活动中,学生们有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渠道来接触传统文化。”阎雪介绍,比如在语文学科建设中,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贯穿于日常教学,《论语》《孟子》《红楼梦》《世说新语》等皆为八中学子必看经典书籍并纳入考试考核范围。

“我们将坚持课堂国学精读教学,并举办沙龙式国学主题交流阅读、师生国学主题征文、主题读书辩论赛等多形式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品读、欣赏到国学经典。”阎雪说,教师们应让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让孩子们牢记,要从文化上而不仅仅是肤色上,彰显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让嘴里哼唱着贾斯汀·比伯、蕾哈娜音乐的孩子们,让痴迷于东野圭吾的孩子们,也懂得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重庆南开中学,汉服社、书法社、古典文化社、茶艺社等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充分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重庆南开中学学生处处长张莉花说,未来学校还将以“节气教育”为主题,在每一个节气到来时开展一系列节气教育活动,比如以海报的形式传播节气知识,通过与节气相关的食物、节气寝室美化大赛、社团节气文化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古人在总结节气方面的智慧与方法,在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此外,学校还将积极创建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中心,以津南村六号院落为基地,打造中式小书房,作为将来开展书法、茶道、花艺、琴艺等传统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并邀请各领域的传统文化艺术家来校交流。

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怀 做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引弓——入縠——撒放——”10月24日下午,在西南大学第六运动场的一角,10余个穿着传统射艺服的大学生,正随着体育老师陈宝强的指令在练习射箭。

这是西南大学《中华射艺课》上的一幕。

有意思的是,整个上课过程中,传统礼仪始终贯穿着始终。如学生在上场启弓时,要对弓箭行礼;随后,对场上的老师和对手行礼;下课时,还要背诵一遍《西江月·射箭》……

“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包含射艺。”陈宝强介绍,射艺作为六艺之一,已有3000年历史,“重德、崇礼、尚武”是射艺文化的精神内核。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书法艺术》《民间文学与非遗文化》……西南大学每年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达到上百门。“每学一门传统文化课,学生可修2个学分。”西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郑劲松介绍,下一步,西南大学还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活动;同时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24节气文化活动”等国学季系列活动,以更广泛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不止西南大学,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重庆市多所高校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如重庆文理学院开设了铜梁龙舞、荣昌陶艺等18种非遗选修课程,邀请各项目的非遗大师进课堂,向学生们传授绝技。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有专门的“龙狮鼓”工作室,由专业教师教授舞狮、舞龙、五禽戏等传统体育课程;该校还与重庆市文化委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市属专业文化院团定期请进学校,进行京剧、川剧、话剧、曲艺等专业演出。

“学生选修相应课程或观看足够场次的演出,均可获得学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杨宇孛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活动节、读书活动月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高雅艺术、传统经典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学生成才的全过程,引领校园文化的‘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楚腰》《峨眉山月歌》《丑角》……这是10月4日,重庆大学川剧艺术团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进行跨国文化交流的巡演现场。多彩的服饰加上高亢的唱腔和变脸等绝活,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和热烈的掌声。

“2016年,重庆大学申报的‘川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入选了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学斌介绍,学校除了开设全校性川剧艺术文化通识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外,还成立了“幽兰剧社”和“川剧学社”等学生社团,并与重庆市川剧院共建了“沈铁梅川剧艺术工作坊”。

“学校拟通过这些平台和实践项目,让大学生不仅热爱学习传统文化,还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胡学斌说,国庆期间,重庆大学赴意大利、法国开展的为期12天的“跨国文化交流”巡演活动,正是受中国国家汉办委派的一次有效传播活动。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外国友人近距离欣赏到川剧艺术,能让他们更了解中国。”参与此次巡演的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齐玉斐表示,大学生应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让更多人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以实践工作坊为载体、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以成果展示为途径,通过知识普及和微传播等方式,营造广泛学习、传播和体验川剧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以形成川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长效机制。”胡学斌说。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在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高校,也设有非遗基地或研究中心。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下设创意组、文献组、调研组等,中心成员们利用周末和假期,转田坎、走乡坝,对合川峡砚、坐歌堂等多项市级非遗进行调研,并撰写了1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非遗”所思——大学生的文化见解》。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不仅将金钱板、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带进社区、带到农村,还连续两年赴俄罗斯进行巡演,为外国友人表演金钱板、古琴、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节目。

“今后,我们还将以非遗基地为平台,开发更多的实践项目和活动,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民情、国情,更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增强大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四川外国语大学校团委书记丁欢如是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李星婷、李珩采写)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