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解读一所乡村中学美丽蝶变的“密码”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0-19 03:11:46 | 编辑:李平

校园新大门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分组组装飞机模型

这是一所农村中学交出的教育答卷:2016年,学校重本上线50人,本科上线243人,上线率94.5%。先后有30多人升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数以千计的学生升入理想大学。

这也是一所农村中学抒写的教育佳绩:2012至今连续获得区教委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课改先锋学校称号,连续6年在区域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先后获各级奖励200多项,20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

这还是一所农村中学演绎的创新实践:师生获得发明专利200多项,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获得奖励百余次……

这就是重庆南川第一中学。薪火百年传,南屏翰墨香,具有百年历史的南川一中以“文运南屏”作为特色发展的根基,以“科技一中”作为特色发展的目标,在办学过程中激发智慧,务实求真,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壮大学校规模,演绎了一所农村学校提档升级的美丽蝶变。

密码一:

借区域之力 建课程体系 助个性发展

“我喜欢旅游地理这门课程,它让我了解更多风景名胜,激发了我一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我喜欢苗族文化研究这门课程,它让我对家乡更加熟悉了!”……在南川一中,孩子们总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从中汲取营养。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广大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在南川一中校长梁正犹看来:“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永葆激情、质疑善思、实践创新、友善合作,成为一名个性发展、幸福成长的人。”

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真路径,也是实现办学理想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学校以南川区创建全国课改实验区和示范区为契机,在专家的引领下,根据“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编制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纲领性文件《南川一中课程方案》,基于此还形成了学科课程纲要15科次,设计了60余门校本课程纲要。

南川一中的课程设置究竟有哪些亮点?学校党委书记冯绍松介绍,学校从课程科目和课程层次的基础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入手,形成了奠基课程、发展课程两大类课程。并强调必修课程逐步向奠基课程发展,形成学校特色,选修课程逐步向个性课程发展,培养学生特长。

有了好的课程顶层设计,课程的实施则成为关键。

学校一方面采用紧密型活动、半紧密型活动、半松散型活动、松散型活动等方式,灵活安排课程。另一方面整合教师、社会、家长、高等院校等各方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在此过程中,老师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数学老师教孩子们练起了书法,食堂管理人员当起了学生的足球教练。学生家长、高等院校的师生也纷纷走进校园展开合作,为孩子扩充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课程评价上也下足了功夫,涵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学分认定,对于不合格的不予认定学分。

从追求学生长远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出发,南川一中在课程改革中不断纵深发展,将学校办出了理想的模样——孩子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

密码二:

集教师智慧 悟课标真谛 探课改之路

“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在教授朱自清《背影》一课时,丁显均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将课堂引向了重点。

“我觉得是别背影,因为体现出父子分别时的感情。”有学生回答。也有学生认为:“应该是望背影,对父亲动作描写的句子很感人。”“他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丁老师循循善诱。学生接着说:“从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可以看到父亲年龄大、腿脚不便、行走艰难,体现出父爱。”学生的回答让丁老师觉得欣喜,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动作描写对人物刻画的重要意义。

随后,丁老师让大家练笔。正是因为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们发自肺腑的文字令人感动。一位学生这样写自己离家出走又回到家的特殊经历:“瘦弱的父亲在雨中静静地眺望着,他看到我的一刹那,一下子就扑了上来,紧紧地抱住了我,仿佛抱住了一个珍贵的宝贝……”真情实感令人动容。

这是南川一中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做简单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断启发学生自由思考、自由生长。

勇做课改的探索者。近年来,南川一中在课改上做出的努力可圈可点。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近年来,南川一中构建起“338”绿色课堂教学范式,即3个层次要素、3个贯穿要素,以及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探究等8个教学环节。学校负责人介绍它以导向性信息导学案为载体,以学习共同体为纽带,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释疑、迁移拓展等,把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完成新的知识构建。

学校健全课程改革的网络化管理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实施领导小组,实行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的管理评价,落实激励性竞争机制,搭建荣誉平台;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以研修强内涵,以活动补短板,以课题升境界,让老师不断成长,让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一课两上三研讨”的活动就让不少老师受益。英语学科组组长蔡颖说:“一次次研讨让年轻教师成长更快,教学更高效了。”

正是因为一系列务实的探索、扎实的举措,学校获得区教委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课改先锋学校等荣誉称号,连续6年在南川区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高考成绩实现大突破。

密码三:

扬历史优势 营造科技氛围 让梦想飞翔

南川一中的刘开全老师是远近闻名的“创新达人”,他的专利发明——涡轮增压燃气灶已为当地不少百姓带来了便利。

“他的燃气灶火力集中,火焰低,热量流失少,烧出的菜格外好吃。”提起他的发明,百姓赞不绝口。事实上,刘老师已经有多项创新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并且还培养出不少科技小能手,去年就有学生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提名奖。

南川一中作为南川区科技特色学校,在科技教育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上世纪,学校自办农场,组织学生参与地震监测,成立吴运铎学习小组,几十年坚持经营耐火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科技教育体系。

即使处于乡村山野,也绝遮不住学校的科技创新梦。学校开设了《我爱科技》综合拓展课程,每周一个课时,通过科技制作、环境教育、科技博览、科技活动等课程设置,培养科技创新素养,磨炼意志力。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搭建了3个平台,进行了3个层次的科普活动。

组织科普知识讲座,每周三下午定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科普讲座,组织开展常规性课外科技活动。学校在机械、电子、计算机3个专业进行创新与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机械专业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

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创新作品制作活动。原来,学校在鼓励全员学科技、爱科技的同时,对一些具有科技特长的孩子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若学生提出小课题申请后,就会派老师悉心指导。在该校,就连班主任都是科技辅导老师,科技氛围相当浓厚。

如今,孩子们科技兴趣浓厚,小发明小创作不断,学校还获得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师生个人获市、区级奖励123次。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搭建平台、优化师资,让更多青少年插上科技的翅膀,放飞梦想。

陈明鑫 图片由南川一中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