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三代人的国庆生日记忆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0-02 03:31:29 | 记者:张莎 | 编辑:周游

四位寿星(前排左二到右一)在志愿者与居民陪伴下,吹蜡烛、切蛋糕、唱生日歌。记者 张莎 摄

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一场特别的集体生日会在渝北区龙溪街道举行。62岁的谢芳英、60岁的陶小琼、38岁的聂敏、27岁的李勇,这4位不同年代与共和国同生日的人,在数十位居民陪同下,吹蜡烛、切蛋糕、许心愿。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国庆记忆。

生于上世纪50年代

生日吃一个鸡蛋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一晃眼,我已匆匆走过了60个年头。”龙溪街道花卉东路社区居民陶小琼生于1957年,她打开记忆的匣子:“小时候家庭困难,过生日前大人会反复给我打招呼:你要乖,才能在生日那天吃鸡蛋。”

陶小琼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日子艰难,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陶小琼生日那天的伙食逐渐好起来,从一个鸡蛋,到一块蛋糕,再到杀鸡剖鱼。“现在生活好了,收入高了,想吃啥就吃啥,还怕吃多了得糖尿病。”

生于1955年的谢芳英比陶小琼大2岁。她说,因她的生日在国庆节,小时候每次过生能吃上一顿肉,几个孩子一伸筷子,转眼肉就没了。

23岁时,谢芳英吃到人生第一块奶油生日蛋糕,那是新婚不久的丈夫送的。

“现在日子过好了,大家反而不爱吃肉、吃奶油了,说胆固醇含量高,都闹着要减肥……”她笑着说。

生于上世纪70年代

妈妈的好菜和爸爸的零花钱

38岁的聂敏生于1979年。

她是伴随着东方红音乐呱呱落地的。“全家人都记住了我的生日。因为,祖国的生日就是我的生日。”

聂敏出生前一年,正值祖国改革开放。买上一身新衣服、换上一双新鞋子、吃上一顿自助餐……生逢国庆的她,似乎更有理由满足自己的生日愿望。

聂敏记得,幼时过生日,妈妈都会准备几个好菜,爸爸会给她5元零花钱。她喜欢叫上小伙伴,跑向附近的小商店,买水果糖和酒心巧克力解馋。

十几岁的一个生日,妈妈带聂敏去一家影楼,拍摄了当时流行的沙龙照。20岁时,一家人去成都玩了一圈,借机庆生。

13年前,聂敏的女儿出生了,过年才能穿新衣服、才能“打牙祭”与她毫不相干,“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近。”

生于上世纪90年代

更看重个人成就感

生于1990年的刘勇坦言,从小到大,父母总能满足他的生日愿望。在生日当天,外向的他还爱约上三五好友,唱唱歌、看看电影、吃吃火锅。

27岁的刘勇在龙溪街道李家花园社区居委会工作已经3年。他说,李家花园社区是一个老旧社区,单体楼集中,流动人口多,年轻人就是要拼搏,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居民点赞,每到这时,自己总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前几天,在刘勇和同事们多方奔走下,辖区的龙溪景苑小区安装上了路灯,居民为社区居委会送来锦旗,刘勇说:“这是我27年来收到的最好生日礼物!”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