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下好全域旅游发展这盘棋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9-28 01:59:52 | 编辑:李平

罗兹柏

编者按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广受各地青睐。其中,全域旅游正成为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重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我市将启动创建8个以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0个以上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怎样促进全域旅游科学发展?如何实现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应该避免哪些误区?本期思想版对全域旅游进行初步探析。

随着旅游业被国家定位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国家旅游局的力推下,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倡导。这实质上是在适应国内大众旅游需求向广度与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对旅游供给摆脱传统景区旅游的局限的强力引导;体现出了立足全域思考、全域引导与全域服务,尤其是全要素融合、全产业链拉动、全社会参与的开放性旅游发展思维;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总体性与整合性、统领性与协调性、格局性与序列性大旅游发展要求。但全域旅游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旅游供给的全域同步性、全域均衡性发展,而是要以区域旅游形象的凝聚为市场主导,以城镇旅游节点的建设为核心依托,以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力,下好全域旅游发展这盘棋。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城镇作为最集中、最稳定的客流地,区域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体验地,也是旅游要素与相关产业最能集结、最能配套的支撑点,必然是全域旅游发展最集中、最核心的依托与体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取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旅游城镇化的导向。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三宜城镇,城旅互动、景城互动,应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取向。此外,重庆作为省级规模最大的直辖市、省级行政区直管县的试点,其自身即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城镇体系,各级城镇旅游节点的建设,显然也应是对重庆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支撑。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其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产业融合、“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和谐社会的最大地域发展空间,同时作为扶贫的重要抓手,也必然应成为全域旅游最有力的推动力。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的倡导也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呼应。而当前旅游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同时更需要体现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本质的追求——提升有效供给。当前有些地区的旅游开发有悖旅游的生态性、文化性、特色性追求,由此也导致了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误区,片面强化全景、全季、全时等“全”字号的追求,这既违背客观规律,又导致非旅游特质的全域城市公园化取向。尤其不能借全域旅游的名目,追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运动式、跃进式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大投入、大项目成了全国性旅游开发最主要、最主导的手段与形式。显然,这种“大手笔”式的开发方式对发展全域旅游不一定是有效的。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重点要发展融合经济。重资源、轻市场,重形式、轻内涵,重建设、轻经营,重硬投入、轻软开发是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事实上,旅游经济非资源主导、非建设主导、非生产主导。从根本上说,旅游经济的基础是待客经济,旅游经济的核心是体验经济,旅游经济的依托是生态经济,旅游经济的主导是创意经济,旅游经济的实质是融合经济,旅游经济的凝聚是节点经济,旅游经济的拉动是要素经济。旅游经济非传统的部门经济,旅游经济是开放性、融合性的经济系统。目前国家倡导的通过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就应是这样的一个系统。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也要提升休闲品质。目前不少地区的旅游开发缺乏对旅游发展的专业性认知、策划性统筹与文化性主导。把休闲与旅游混为一谈,把打造休闲目的地与打造旅游目的地混为一谈,把建设城市休闲综合体与文旅综合体混为一谈,把居住功能主导的休闲地产、避暑地产与旅游地产、度假地产混为一谈。休闲与旅游有密切的联系,但休闲并不等于旅游。休闲应是常态的、遍在的、可以同品同质的;旅游应是特色的、异域的、必须独具魅力的。强调休闲旅游,在一定意义上,是要使休闲日益成为旅游的“标配”,旅游更多成为休闲的“特质”。以旅游拉动休闲,以休闲支撑旅游。休闲对旅游是品质、规模、常态与消费支撑。因此,发展全域旅游要提升休闲品质。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高级顾问)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