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要闻 > 正文
走进黔江觅古诗:东南佳山水 武陵花雨深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9-22 04:42:08 | 记者:姜春勇 黄琪奥 | 编辑:王俭林

武陵山奇峰。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黔江区位于渝东南,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自古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军事重地。商周时即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曾名丹兴县、石城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正式得名黔江。

“山川秀丽名川东”的黔江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色珍奇独异,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此交集,吸引了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吟诵黔江,杜甫、黄庭坚、寇准、张之洞等历史名人等都在此留下诗句。

“黔江”自古入诗多 三次赋诗至今传

唐代宗年间,一位王姓官员从四川三台辞职侍奉母亲还乡。离别宴上,这位仕途不顺的官员有些郁郁寡欢。一位前来送别的友人看出了他的无奈,同样官路坎坷的他不禁触景生情,当场题诗:“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这位前来送别的友人就是杜甫,他写下的这首《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是现有文献中最早提到黔江区的诗歌。”黔江区文史专家何泽禄介绍。

何泽禄主编过《献中黔江》一书,其中的诗歌卷收录有400余首古诗。据他介绍,黔江建县虽早,惜战乱天灾不断、兴废频繁,史料多散佚。他初步统计,能查证的以黔江为题材的古诗大约有2000多首,兴起于唐宋,在明清达到高峰。

如果严格考证,涉及黔江的古诗情况比较复杂。一是乌江在唐宋时期叫“黔江”,元代后才逐步改称乌江,很多唐宋诗里的“黔江”不一定是指如今的黔江区;二是自唐以来,黔江曾属黔州、黔中郡,地域不仅限于如今的黔江区,故很多写黔州的诗是否列入黔江区古诗范围,存有争议;三是不少黔江籍的文人如陈景星写的很多诗作等也无法完全归于反映黔江的古诗里。这为黔江古诗的界定留下不少难解之谜。

即便如此,黔江古诗仍然以“雄奇峻峭、凌厉独出”的风格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元代沈启的《黔江》“黔阳春草碧云齐,万曲青山万曲溪。久客不禁乡土思,半樯残月子规啼”,就令人回味无穷。

古时黔江一带,山高路远,溪深涧险,条件艰苦,唐宋时期即为朝廷罪愆贬谪官员之地,这些官吏来到黔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留下了不少名篇。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代诗人黄庭坚。

宋绍圣初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他夜宿歌罗驿(今湖北宣恩高罗镇,古时属黔江县的一个驿站),写下《山谷歌罗驿》:“黔南此去无多远,想在夕阳猿啸间。”反映了黄庭坚被贬途中艰辛备偿,期望早日到达贬谪地的落魄心情。

在探寻黔江古诗的过程中,重庆日报记者发现一个现象:不少在此地任职的官吏清廉勤政、体恤民情、治水赈灾、兴学修志,一直为黔江人民所感念,其留下的诗作,成为研究黔江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这其中,明代六朝高官李时勉三次为黔江知县谢牧作诗的故事尤为传奇感人。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四川蓉城进士谢牧出任黔江知县。当时中进士者一般都在京城任职,而谢牧却被任命为偏远的黔江知县,众友颇有微辞。谢牧却开心地表示,吾二亲皆老矣,乐得便道过家拜吾亲,以祝百岁寿,何乐不为。时任国子监祭酒的李时勉闻讯,为其孝心所感动,遂作诗《送谢谦牧知黔江》:“鸣佩自应辞圣主,过家喜得拜严君。金台凫影三秋别,巫峡猿声两岸闻。自古循良多善政,须令黎庶乐耕耘。”勉励谢牧以仁爱之心造福黔江百姓。

谢牧到任后“建圣庙,设学宫,聚生徒讲学,文教聿开。政尚凝视,民怀其德”。三年后他回京述职,朝廷命其再回黔江任职。李时勉再次作诗赠勉《送谢谦牧还知黔江》:“作县三年政有成,东来万里到神京。褒书已荷天边宠,归棹还从峡里行。暑雨离亭看栁色,秋风客路听猿声。黔江江上棠阴下,多少儿童竹马迎。”赞许他回去后,连黔江儿童都会骑着竹马来欢迎他。

谢牧在黔江六年,果因政绩卓著而擢升。李时勉此时又第三次作诗《黔江三瑞》,高度称赞谢牧在黔江的善政与作为:“民安政善实相宜,和气蒸祥正此时。瑞麦两岐真可羡,嘉瓜并蒂亦何奇。更看白燕离群出,为显清名与世知。自昔中牟夸异政,由来循吏每如斯。”

在古人看来,麦子一株多穗,双瓜一蒂结果,紫燕产下白色的雏燕,均为吉祥之兆。李时勉认为这是谢牧治黔江,政洽民安,为政之善的结果,故赋诗褒扬他是奉职守法、清廉贤能的“循吏”。李时勉为黔江三次赋诗,留下一段佳话。

昔日十二景 如今绽新颜

乾隆年间,曾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谪任黔江知县,这位耗费十载编撰出《巴县志》、评定出“巴渝十二景”的进士,面对仕途低谷,不以为意,孤身一人赴黔江上任,并写下《由重庆之黔江》:“妻儿寄渝州,而我何所之,望望石城路,水险而山危,买棹下巴渝,两岸花雨滋,桃李向我开,云山向我依,长江波浪急,解缆舟如飞……天涯慰孤影,每眺夕阳时,虽云行役远,相兴舒襟期。”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情。

王尔鉴“平易近人,遇事仁而有断,所至兴利革弊,各事认真。做官37年,廉洁奉公,不积家私,身后无赢余。”他在黔江公务之余,善文工诗,主编了第一版《黔江县志》,为黔江写下了《亭子关》《金子岭》《发成都将之黔江》《由重庆之黔江》《铜钟歌》《春兴》(三首)等诗作,对黔江山水发出由衷的赞叹,“欲闻幽景多,东南佳山水。武陵花雨深,羽人秀峰起。流览得初心,登临涤渣滓。”(《发成都将之黔江》)

黔江历史上政绩最为显著的知县要属光绪年间的张九章。张九章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开仓救灾,热心教育,补修县志,在当地颇有名望,其主持修筑的河堤被后人称之“张公万柳提”。经过治理,黔江“民风甚淳,狱讼亦少,囹圄每至空虚”。

张九章留下不少描写黔江景物的诗文,他在《秋日登八面山》中写道:“拽得兰舆上,行行石径微。山高惊鹊起,树老杳鸦飞。结伴携萸酒,寻幽胜菊衣,秋去低薄暮,犹自乐忘归。”近年来,黔江启动地方古籍再版工程,去年出版了《双冷斋文集校注》,收集整理了张九章的主要诗文。

清朝时黔江曾评出十二景,包括三台拱极、八面兴云、羊岭朝霞、酉阳夕照、咸溪飞瀑、墨沼流香、霁雪凝岗、幽兰秀谷、武陵雾雨、羽人烟鬟、乌鸦集仙、金钟飞韵。为此也留下众多吟诵这些景色的诗篇。

“三台拱极”所指的三台山“在县南三里,三峰并峙”,清代诗人邵敦当年游览三台山后,集名人诗句咏叹“三台拱极”美景:“五云多处是三台(杜甫),保障西岷寿城开(查广居)。满座山光摇剑戟(杜甫),九城春色近蓬莱(皇甫冉)。”如今 三台山已建成为黔江城市观景台,有公园式小区、音乐喷泉、果林,成为市民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李诗素摄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