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要闻 > 正文
关注深度贫困乡镇 石柱中益乡借“力”踏上脱贫路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9-13 03:21:46 | 记者:汤艳娟 | 编辑:周游

依山傍水的中益乡。通讯员 谭华祥 摄

开栏语

扶贫攻坚要敢于、勇于、善于啃“硬骨头”。前不久,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精准确定了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并将通过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保护、人口素质等行动,助力深度贫困乡镇脱贫。

毋庸置疑,这就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硬骨头”。深度贫困乡镇大多基础薄弱、产业空虚、生态脆弱,由此导致了它们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攻克这些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既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投入,又要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其过程对全市的脱贫攻坚具有典型和探索意义。因此,本报将对这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攻坚行动予以持续关注。

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设“关注深度贫困乡镇”专栏,分批次刊发关于这些乡镇的深度调研报道,敬请关注。

 

“乡里引来一个蜂蜜加工厂后,我的蜂蜜再也不愁卖了,价格也比往年高得多!”10月1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一处山腰上,刚从大山里取完蜂蜜,准备回家的贫困户谭文祥向记者介绍,去年,他的100多斤蜂蜜不仅卖了18000元,蜂蜜加工厂还给他分红。

谭文祥所在的中益乡是市级深度贫困乡。地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两山夹一槽”地带。这里地理状况严酷、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源匮乏,深居大山的3000多户群众有个共同夙愿:脱贫,致富!

可是,如何克服诸多“先天不足”?如何踏上一条脱贫致富路?

近日,记者从县城驱车40公里来到这个贫困乡。记者发现,在当地干部群众、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努力下,这里产业路动工了、企业进山了、农产品好卖了,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看到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谭文祥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蜂蜜既然不愁销路了,我今年还要多养几桶,这样下来,脱贫就有希望了!”

破“阻”力

中益乡,海拔在800—1900米之间、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42户8168人。全乡7个村中有4个村是贫困村,贫困人口465户1590人。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329元,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农业生产。

这里的贫困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状况严酷,基础设施落后。中益乡山大山深坡陡,绝大部分组道没有硬化,尚有5个组甚至没有通组公路。加之全乡60%的面积位于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内,想要改善交通受到了种种严重制约。没有路,要改善住房、饮水、通讯等,谈何容易。没有路,这里也无法承接“大黄水”旅游度假区的辐射带动。二是发展资源贫乏,志智开发不够。村民收入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乡没有成规模的主导产业,工商业也极其薄弱。由于村民思想禁锢,特色经济作物推广较难,旅游业也才起步。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克服这里‘先天不足’的环境,再利用好当前‘得天独厚’的资源。”新上任的中益乡党委书记谭燕子介绍,目前,石柱县为中益乡充实了脱贫攻坚的帮扶力量:该乡7个村分别成立了由2名县领导担纲的前线指挥部,优选县乡村干部与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选派的7名优秀干部混编成中益乡驻乡工作队和7个驻村工作队,集中优势兵力集体作战、全力攻坚。

各路力量汇聚起来后,大家首先围绕克服“先天不足”,开展了深度调研、科学规划:围绕到2020年把中益乡建设成为“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绿色发展小康镇总体目标,组织12个部门(单位)100余名干部,组建7个调研组深入中益乡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逐村逐组逐户走访和蹲点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解剖麻雀;先后组织干部到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学习脱贫攻坚先进经验;聘请3家专业公司结合实地调研情况,科学编制规划,精准策划项目,初步完成1个乡规划、20个行业规划和7个村方案,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多数规划项目在2018年底前建成投用,确保中益乡同全县一道如期高质量脱贫摘帽。

开“智”力

其实,大山里的中益乡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山绿水环绕、村民勤劳朴实、农产品绿色环保。但是,由于当地不少群众和基层干部思想相对僵化保守,导致发展意识不强、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扶贫重在扶‘志’‘智’。”谭燕子介绍,今年,当地政府将海拔800米—1900米的乡域“一分为二”,发出了向绿水青山挖掘生态经济的“号令”:“高山区域”发展中药材种植、蜜蜂养殖等绿色产业,“中山区域”则重点打造休闲民宿等旅游产业。同时,政府在各村组织了一场场“院坝会”,鼓励广大群众大胆发展产业。

在华溪村的“院坝会”上,因病致贫的谭文祥就曾有过疑惑:“我和老伴都是一身的病,干不了什么体力活。你们说的种养业,我们都干不了。你们看,我家里养的40桶蜂蜜都卖不出去,怎么脱贫?”驻村干部秦新军当场给出承诺:“老人家,只要您能保证蜂蜜的品质和产量,我们一定帮您找到好的销路。”“我养蜜蜂十多年了,全都是百花蜜,品质绝对上乘。我人又不懒,绝对保证产量。”谭文祥也拍着胸脯保证。

“带动一个贫困户发展石蛙,真能获得2万元的补助金?”盐井村村民谭启禄也在“院坝会”上心生疑惑。驻村干部谭兴玉耐心地给他解释了政府的相关补助政策,恍然大悟的谭启禄也当场表示,愿意带动10个贫困户走上养石蛙的脱贫路。

越来越多的村民承诺,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加入到发展特色产业的创业大军。如华溪村谭荣华养起了能繁母猪,建峰村贺剑飞建起了蔬菜采摘园,华溪村谭地普流转土地搞起了辣椒规模种植……

引“资”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多年来,中益乡的“金山银山”一直沉睡着,没有吸引投资者前来开发兴业——全乡的7个村没有一家企业,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

如何才能引来投资,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华溪村驻村干部秦新军颇为着急,之前在“院坝会”上他给群众作了承诺,全力帮助贫困户销售蜂蜜。可是,大山里养殖蜜蜂的农户就有600多户,仅仅靠个人代卖蜂蜜并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引资,办一个蜂蜜加工厂,才能真正解决蜂蜜的销路问题,提高蜂蜜附加值。

去年9月,中益乡决定“引凤”来“筑巢”,请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老板组成“智囊团”,不定期地为山区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及招商引资献计献策,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红利。

令大家激动的是,原本在县城经营广告公司的小伙子宋建,答应进山投资办一个蜂蜜加工厂!今年上半年,宋建将蜂蜜加工厂建了起来。目前,他不仅开发出“巢蜜”等新产品,还与141户贫困户签订了代养代销协议。前不久,按照他的分红政策,谭文祥等119户贫困户得到7.6万元的分红。

“我们紧邻黄水,气候风光与其相当,旅游业前景广阔。”谭燕子介绍,去年,中益乡在乡村游上的招商引资,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目前,在黄水至中益公路沿线,已有老板投资兴办了23家“黄水人家”民宿。

如今,中益乡还不遗余力地把“招商会”开到了大街小巷、乡村院落,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者。目前,已有中药材业主、旅游业老板陆续前来考察。谭燕子感慨地说:“我们乡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这些业主愿意前来兴业,我们将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乡镇书记访谈>>>

坚持做到数据实规划实产业实

——对话石柱县中益乡党委书记谭燕子

谭燕子 通讯员 冉敏 摄

作为深度贫困乡镇中益乡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近日,石柱县中益乡党委书记谭燕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益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该乡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辖区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坚持做到“三实一新”。

一是数据要实。实行责任包干制,将市、县、乡、村、组干部和群众全部动员起来,拉网式排查,确保逐村逐户精准。

二是规划要实。“益农则农、益旅则旅”,通过与县发改委、县扶贫办、县规划局等部门实地调研,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中益乡脱贫攻坚总体规划》。

三是产业要实。按照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要求,逐步将“玉米、红薯”等传统产业,调整为“脆红李、中蜂”等长效产业,创新机制,实现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四是面貌要新。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变“穷山恶水”为“绿水青山”;扎实开展村组班子调整,变“涣散失能”为“先锋模范”;全力开展精神扶贫,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