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要闻 > 正文
实干树形象实绩惠民生 僵持2年路边菜市场挪了窝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9-13 02:22:18 | 记者:周雨 | 编辑:周游

原标题

“坐堂”永川望龙村“乡贤评理堂”的“新乡贤”陈吉友跨村调解——

僵持了两年的路边菜市场挪了窝

一边是一个存在了10多年的路边菜市场,人来车往,常常造成交通拥堵;另一边是一个新修的菜市场,建成两年却无一户摊贩肯搬进去,空空荡荡——两者整整僵持了两年时间。

今年3月,“坐堂”永川区中山路街道望龙村“乡贤评理堂”的“新乡贤”陈吉友,应邀跨村调解。他从8个带头摊贩入手,前后做了1个多月的说服工作,终于打破僵局,使这个路边市场于前不久挪了窝。

搬不掉的路边菜市场

“原来这一片全部都是菜市场!”近日,在永川区中山街道“清华苑”小区,中山路街道三星村综治专干唐光平指着小区外面的红河南路说,过去,公路北边是一个有着10多年历史的路边市场,摊贩总计389户,占道摆摊卖菜、占道停车买菜现象屡禁不止,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还常常造成交通拥堵。

为取缔这一路边菜市场,永川区于2015年初在附近建成了一个两层楼的“嘉农菜市场”,却无一户摊贩愿意搬进这个菜市场。

他们不愿搬进新菜市场的主要原因是费用。新菜市场是由企业投资运营的,要收取摊位费,而这些摊贩在路边市场卖菜,不用缴纳任何费用。新菜市场建成后,永川区相关部门多次过来做搬迁工作,均未取得成效。

“他们都是我们村的征地拆迁户。”唐光平说,“清华苑”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10多年前,三星村部分土地被征地拆迁,这些人就住进了“清华苑”,一些没有实现就业的拆迁户就以路为市摆摊卖菜。

后来,随着周边的楼盘越修越多,“清华苑”由城乡接合部变成城区一部分,这个路边市场也越做越大,成为影响永川市容市貌的一大“顽疾”。这些摊贩甚至还自主协商、划定了各自的固定摊位,就连外面的摊贩也进不来。

去年底,永川区将搬迁路边菜市场的任务下达给中山路街道和三星村,街道和村里的干部多次做动员工作,历经数月努力,仍是无功而返。路边菜市场搬迁陷入僵局。

8个带头摊贩入户打破僵局

今年3月,唐光平到望龙村“乡贤评理堂”找到了在此“坐堂”的“新乡贤”陈吉友,请他出手相助。2016年,陈吉友与该村另外4名“新乡贤”联手成立“乡贤评理堂”,调解了大量纠纷,在附近小有名气。尤为重要的是,他还在“清华苑”小区附近开有一家“卧龙餐馆”,已有30多年历史,与很多摊贩都有交情。

“这个路边市场迟早是要被取缔的,你死守也是守不住的,要是早点到新市场登记,就能抢到一个好摊位,生意好点,还怕这点摊位费找不回?”陈吉友首先找到卖蔬菜的陈二娃,他为“卧龙餐馆”供货多年,是带头摊贩之一。“只要他们肯搬,我也搬。”陈二娃在他的劝说下动摇了。

之后,陈吉友找到卖鱼的蒋八,说了同样的话。他也是带头摊贩之一。紧接着,他又如法炮制找到另外6户带头摊贩。今年4月,经陈吉友多次居中协调,这8户带头摊贩终于统一了思想,到“嘉农菜市场”进行了登记。

见带头摊贩都到新市场登记了,其他摊贩立即争先恐后地到新市场登记,生怕晚了就租不到摊位了。

今年6月,“嘉农菜市场”正式开门营业,旁边这个存在已10多年的路边市场搬迁一空,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

“评理堂”将在明年覆盖该区所有村

“这些‘新乡贤’都是在农民和市民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永川‘名人’!”永川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们按照“草根群体、民间力量”的社会定位、采取“我们的乡贤我们评”的方式,在全区评选出了913名“新乡贤”,他们大多都是群众身边的好人、能人、热心人、贴心人,在群众中有威望、接地气、能带头、起作用。

之后,永川又在区里成立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在各镇街成立了“乡贤联谊会”,使“新乡贤”群体在引领、影响、推动农村文明新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乡贤评理堂”便是其中之一。

该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在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永川区委办公室已于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强“乡贤评理堂”建设的工作方案》。其基本做法是:依托关心群众身边事、参与调解积极性高、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强的“新乡贤”,建强“乡贤评理堂”队伍。《方案》所确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底,每个镇街建成2个以上“乡贤评理堂”,2018年力争实现全区村(社区)全覆盖。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