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要闻 > 正文
丰都方斗山上有啥耍事 好景好吃好凉快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8-22 01:50:58 | 记者:左黎韵 | 编辑:周游

游客在打糍粑。 (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

主城到横梁村怎么走?

自驾 主城出发——沪渝南线——石柱西下道——江池镇——横梁村

方斗山脉位于渝东长江以南,其所属的川东平行岭谷与美洲阿巴拉契亚山、安第斯落基山并称为世界三大褶皱山系。在方斗山脉横跨的丰都县境内,有一处避暑胜地。8月18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古树奇花凉爽地

记者从丰都县城出发,经丰都互通路,沿105省道,一路往石柱方向前行。沿途层峦叠嶂,山峦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汽车蜿蜒而上,空气越发清新,透过车窗,偶尔可见一两只飞鸟从山谷间滑过,留下一阵清脆的鸟鸣。车行一个多小时便到达目的地——丰都县江池镇横梁村。推开车门,手机气温显示24℃。

横梁村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年平均气温18℃。村里特色民居鳞次栉比,公路两旁的临时车位停满了私家车。

“目前,横梁村共有75家农家乐,3家乡村星级酒店,可日均接待游客2200人次。”江池镇党委书记唐克伟介绍:“近段时间来横梁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可谓‘一床难求’。”

在丰都县,横梁村算是比较成熟的避暑游片区,但横梁的旅游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横梁村地处方斗山脉,山区土壤贫瘠,种植粮食作物效益不高,过去,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小孩留守村中。直到2012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在江池镇镇政府的鼓励下,一批小有成就的村民带头返乡创业。

“但那时,横梁村并没有成熟的旅游发展计划,企业一哄而上,大搞景区建设和旅游地产开发,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却并没有跟上,最终导致横梁乡村旅游陷入无序发展的状况。”唐克伟回忆道。

直到2016年,江池镇编制了市级全域旅游示范村规划,大力保护和挖掘本土古树、奇花、怪石等旅游新景点;同时,完善配套设施,硬化村社公路32公里,建成人行便道4.5公里……至此,横梁乡村旅游才逐步走出困境,成功转型。

农家特色菜好吃

“乡村一号”是横梁村入村第一家农家乐,虽然规模不大,但该农家乐一个旺季就能收入七八万元。

廖晓华原本在外地打工,2012年,他返回老家,成为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记者看到,“乡村一号”门前竖立着一块牌匾,牌匾上写着——“特色乡村菜,各色养生汤锅”。

“农家美食是我们店主打产品,这些城里吃不到东西,自然成了游客青睐的对象。”廖晓华坦言。

时值中午,农家乐不大的餐厅里已坐了3桌客人,他们有的是在农家乐常住的客人,有的是周末来方斗山玩耍的游客,听说“乡村一号”土菜做得正宗,都纷纷来这里就餐。

“今天我第一次吃到嘟粑,居然是甜的,口感很好,很有嚼劲。”游客刘树林向记者啧啧称赞,他们一桌人点了两盘嘟粑,最后都被一扫而空。

嘟粑是丰都特色美食之一,廖晓华告诉记者, 嘟粑的做法颇为讲究,需先将蕨根打成粉,加水揉成面,切成蕨根块后蘸上芝麻、糖浆、花生,最后下油锅炸至香脆。蕨根在农村有“土人参”之称,做好的嘟粑块呈墨黑色,虽然卖相不太好,但营养却非常丰富。

斑鸠叶豆腐是“乡村一号”另一道特色菜,说是豆腐,但原材料中却没有黄豆,而是选用深山中的斑鸠叶作为原料,经过烫、榨、点卤等工序,将斑鸠叶汁凝固成块,再配上佐料,凉拌而食。

廖晓华告诉记者,斑鸠叶有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夏季农家必备的佳肴,城里人第一次吃不太习惯,但吃多了,反而会“上瘾”。

此外,“乡村一号”的特色菜还有老豆花、高山腊肉、洋芋饭等。菜单价格比较实惠,一份嘟粑不过二十几元。廖晓华告诉记者,以嘟粑为例,高峰期他每天能卖出十几份,很多客人吃完后,还要求再点一份,打包带走。

乡村避暑耍事多

除了好吃的,更有好玩的。

2012年,江池镇便引入企业,在横梁村修建了一座仿古“小长城”,2016年,“小长城”景区还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

离“小长城”不远的廖家大院是丰都县为数不多的四星级乡村酒店,大院里,别具巴渝风情的古朴民居按四合院布局错落排开,后花园连通“小长城”景区,闲暇时,游客既可坐在院子里品茶聊天,又可爬上“小长城”,登高望远。

65岁的郎红群是廖家大院忠实“粉丝”,今年夏季,她和亲戚朋友第一次到廖家大院避暑,一口气就定下8个房间。

采访中,记者得知,郎红群每年都有外出避暑的习惯,自退休后,她曾去过贵州、湖北、四川等热门景区避暑,但基本每年都会换个地方,直到今年来到横梁村,她非常满意,决定以后每年都来这里避暑。

“这里空气好,有耍事,这是我姐姐早晨去‘小长城’打太极的照片,这是我上周打糍粑的照片,好耍惨了……”郎红群一边翻着手机相片,一边说。

横梁村村支书向小平告诉记者,自去年起,横梁村每年8月初都会举办乡村旅游避暑季活动。今年,避暑季推出萤火虫放飞、打“闹草”、农场体验秀、千人打糍粑、石磨推包谷粑等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活动为期一个月,截至目前,共吸引了5000余人前来参加。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