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本报记者走村进户 再访脱贫攻坚新变化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6-12-30 07:34:54 | 编辑:李振兵

 

  对于很多贫困户而言,如今路修通了,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也落实了,他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充满干劲、充满期待。(本报资料图片)

  徐金才:

  依靠养殖脱了贫 还想努力当大户

  本报记者 王伟

  徐金才发展养殖业,一年收入8万余元。他决心一定干出个样儿,成为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通讯员 朱大为 摄

  今年1月4日,本报《徐金才:学做老腊肉,增收有盼头》一文,曾详细介绍了城口县明通镇金六村“第一书记”朱大为给徐金才规划的脱贫路线和算账清单,如今回看,徐金才应该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这是徐金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记者近日再次来到金六村贫困户徐金才家,他告诉记者,靠着这份志气以及各项扶贫政策的激励,今年养猪挣了8万元,远远将贫困线抛在身后。

  徐金才在同村的乡亲们眼中是个勤快人,养猪、养牛、喂鸡……从早忙到晚。然而,命运多舛,两年前孩子的一场病痛,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两万元外债,一家人的生活急转直下。

  如何让徐金才脱贫致富,是金六村“第一书记”朱大为的一块心病。前后调研多次,仔细了解了徐金才家的贫困成因、劳动力构成、产业愿望后,2014年年初,朱大为与徐金才商议,通过养殖生猪来脱贫。

  万事开头难。徐金才和妻子拿出东拼西凑的2万元开始筹划养猪。为节约成本,夫妻俩决定自己建圈。“圈舍是我们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每一块砖都是自己用水泥和石沙做出来的。”徐金才说,夫妻俩花了整整一年,才算把猪圈全部完成。

  有一段时间,生猪市场不很景气,夫妻俩辛辛苦苦养猪,没能够给家里带来效益,反而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拮据。“十几头猪每天都要吃东西,自己种的粮食远远不够,还得花钱买粮食,那时候每头猪喂出栏还不够成本。”徐金才告诉记者,“多亏朱书记一直鼓励我,才坚持到了现在。”

  2015年秋,生猪市场逐渐好转,徐金才开始盈利。今年,养殖场逐渐走上正轨,徐金才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这个月,徐金才卖了5头猪,挣了1.3万元,剩下12头猪也被客户预订一空。除此之外,妻子饲养的山地鸡卖了100多只,30元一斤,收入2.2万元。

  望着剩下的猪和山地鸡,徐金才心里有了底。徐金才说,现在还有80多只山地鸡,能卖到2万余元。有了底气的徐金才准备再增加养猪的规模,同时扩大鸡圈,努力当个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

  看到徐金才一年来有8万元的收入,朱大为十分欣慰。年前,朱大为又将明通镇刚刚下发的2780元产业补助交到了老徐手里,希望他再养几箱蜜蜂,让来年的日子更加甜蜜。

  何树明:

  差钱是一阵子的事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本报首席记者 彭瑜

  建新房,为节省开支,何树明自己搬运水泥砖。记者 彭瑜 摄

  今年3月10日,本报《何树明: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一文报道了武隆区土地乡沿河村贫困户何树明,打算坚持送女儿何莉考研究生的事情。2016年就要过去了,何树明一家脱贫没有?何莉最后参加研究生考试没有?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何树明家中。

  12月20日,记者来到沿河村土地坳组,老寨子(土地名)原有的房屋不见了,何树明家那间窄窄的一楼一底房屋也没有了,眼前是一栋栋正在兴建的新房。

  “快进屋烤火。”何树明的妻子代润花将记者一行引进了一栋还未竣工的新房里。堂屋摆放着一盆暖暖的火盆,门前停着一辆大卡车,车上的水泥砖就是送到代润花家的。

  何树明家的新房,占地120平方米,打算建两楼一底。为节约成本,除了浇筑水泥,其它砌砖、搬材料等都是夫妻二人自己干。谈话间,何树明还在楼上冒雨砌砖,代润花几次喊,他才走了下来。

  新房是10月份开始动工修建的,春节前主体结构能完工,目前已投入10来万元。何树明告诉记者,政府帮助落实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到时候可以解决32000元的补助。

  “修房子花了这么多钱,女儿不打算考研了吗?”面对记者提问,何树明称,之前,女儿何莉考研的想法确实让他们一家很纠结——本打算等何莉大学毕业了找份工作后,家里就可以集中精力供上小学的儿子读书,再挣点钱将房子修缮一下;但何莉如果继续读书,肯定家庭经济还要紧张一段日子。

  “娃儿爱读书是好事。”何树明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妻子小学毕业,一辈子只能靠卖体力养家糊口。何树明说,现在他们想好了,只要女儿愿意读,他们再困难也要供她读书:“差钱是一阵子的事,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相信她能考上。”代润花告诉记者,等房子修好了,丈夫还要出去做建筑工,每天有近400元的工钱;自己在家照顾儿子上学,顺便搞点种养业,一年也能挣上万元的钱,今年底脱贫应该没问题。“等女儿毕业了,日子会更好了。”

  下一步,沿河村将发展乡村旅游,老寨子也将是一个景点。何树明说,到时就开农家乐,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王德理:

  我当上了“微企”老板

  本报记者 王亚同

  王德理夫妇的肉牛养殖场领到了微企执照。记者 王亚同 摄

  今年1月,记者来到丰都县南天湖镇义合村八组,采访报道了残疾人王德理为摆脱贫困养牛的故事《王德理:残疾人绝不是残废人》。一年快过去了,他一家过得怎样,是否脱了贫?带着牵挂,12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王德理家。

  沿着拓宽的水泥路辗转而上,汽车在半山腰停了下来,一座崭新的钢架棚让人眼前一亮。“那是老王新扩建的牛棚。”同行的义合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艺介绍,如今的王德里不但将养殖规模扩大了,还申办了养殖行业的微型企业。

  男人拄着拐杖,女人依旧围着围裙,闻声迎来的王德理、陈淑碧夫妇一如既往的简朴。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王德理当即打开了“话匣子”。这次,他没有了曾经的局促,举手投足间透着自信。

  “你上次来的时候只有十几头牛,现在仅存栏就有20头。”王德理乐呵呵地说,《重庆日报》报道他的故事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经常上门为他出谋划策,帮他扩建养殖场,并将养殖规模增加到28头牛,自己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王德理今年出栏肉牛8头,实现毛收入8万多元。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王德理还获得了丰都县发展肉牛产业的政策扶持。今年5月,他的小儿子王科被推荐到县里参加养殖大户的培训,随后他又办理了微型企业执照,明年可享受3万元的补贴。

  养牛更多的依靠妻子陈淑碧和儿子,王德理因腿脚不便,瞄准了另外的“生意经”。今年5月初,义合村扶贫攻坚引入外地投资建设的牛牵峡漂流景区正式营业,游客络绎不绝。看准机遇的王德理,在夏天旅游旺季,每天背着土特产和自制熟食到景区叫卖,几个月下来收入1万多元。

  王德理为记者算了自家今年的收入:养牛收入8万元;家里的小卖部和旅游带动收入2.5万元;儿子王科还在在镇上和景区之间跑运输,一年收入近3万多元。一年不到,五口之家不但还清了年初借亲友和村干部的4万元外债,更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摘掉了贫困帽子的王德理,仍然住在那栋土坯房里,对妻子陈淑碧年初提起的建新房要求,一直不同意。“跟他讲了几次,总说再等一等。”陈淑碧坦承,两个儿子一个正在上大三,一个马上就到结婚年龄了,真的需要新房子了。

  对此,王德理满是愧疚——因为自己残疾,妻子操劳受累太多,新房子不仅是现实需要,更是妻子多年的愿望。“然而,钱得用到刀刃上,旧房可以再坚持一年,养殖场才是当务之急。”他介绍,村里为他争取到5万元国家贴息贷款,用于养殖场扩建。为此,他还需自筹部分资金,只能将建新房的计划推一推。

  按照王德理的规划,不久后他的养殖场规模将达到50头牛,他还准备招聘几个贫困村民来场里工作。“带动大伙儿增收,相信明年一定能赚到建新房的钱。”老王信心满满地说。

  姜元付:

  不但脱了贫 还成了全县光伏发电“状元”

  本报记者 龙丹梅 通讯员 李美华

  12月26日,姜元付和家人在楼顶擦洗光伏板。记者 龙丹梅 通讯员 李美华 摄

  2015年12月31日,记者报道了巫溪县胜利乡洪仙村村民姜元付的故事《姜元付:屋顶发电带来“阳光收入”》。现在他一家变化如何?12月26日,记者到姜元付家回访。

  “记者同志,我今年不但马上要摘掉贫困户‘帽子’,还当了个‘状元’呢!”到了姜家,姜伏元正带着家人在楼顶上擦洗光伏板。

  他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每天的勤擦勤洗,他家楼顶的光伏发电站一年内共发电3620度,年均发电量荣膺该县3KW分布式小型光伏发电站发电“榜首”。按照每度0.98元的收购电价,今年仅光伏发电一项,他家就可收入3548元。

  3KW分布式小型光伏发电站,是巫溪县只为A类贫困户安装的扶贫设备,所发的电由电力部门收购,以此作为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自去年11月25日,姜元付家的光伏发电站正式并网那一天起,他就每天按照要求管护。一年下来,得了个发电“状元”的名头,这让他很是开心。

  让他开心的事儿还不只这样。前几天,他刚刚通过了县里组织的脱贫攻坚验收,今年笃定能摘掉贫困户“帽子”。

  就在两年前,姜元付一家四口还住在离现在新房不到100米的土坯房里,猪圈里两根木头撑着个房顶,土墙到处裂开碗口粗的缝。老婆和大女儿都有病,小女儿还在上小学,姜家因此致贫。

  去年5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姜元付一家获得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补助、D级危房补助、贫困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共计4.5万元,顺利建起了现在一楼一底的新房。新房不但有了宽敞牢固的猪圈和羊圈,政府还在他楼顶安装了光伏发电站,让这个困难家庭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

  今年,姜家养了5头猪,夏天母猪生产后还卖过一次猪崽。就在前几天,姜家卖了1头肥猪,杀了3头,储备了整整600斤猪肉。准备这么多肉的目的,是为了盖房——姜家的大女儿今年初刚和隔壁堑长村的小伙子冉来军订了婚,明年就要办喜事。翁婿俩商量着将现有的一楼一底房屋加盖一层,女婿结婚后好上门。过完农历新年,一家人就要张罗着盖新房了!

延伸阅读:
23.8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