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专题 > 正文
2016年度十大“巴渝工匠”完整名单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6-06-24 07:29:12 | 编辑:李振兵

  张永忠:“望闻听切”诊断汽车发动机的“疑难杂症”

  张永忠,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人。

  他不需要借助仪器,仅仅通过“望闻听切”,即察看车身外部及引擎盖内部,闻尾气等汽车排放出的气体味道,听发动机运转声响,从中寻找原因,再加以综合分析,能迅速找出汽车发动机故障部位及原因。凭着这手绝活,已先后诊断出国内外各类汽车发动机“疑难杂症”800多例,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2008年年初,张永忠在路过发动机分装线时,往一批刚刚下线的发动机排气管看了一眼,偶然发现它们的实际倒角尺寸比设计尺寸大了一倍,于是及时上报工厂,避免了工厂上百万元的损失。这批货物本来将要发往南美,其误差精度以毫米计,仪器设备并没有检查出来,客户就算在安装过程中,也未必能发现,但整车在通过检测时,会因为排气管衔接不严密,尾气排放不达标,暴露这个问题。

  (本报记者 何欣 整理)

  杜天刚:做上千个防渗工程 没有一个返修

  杜天刚,国家防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防水技术专家。凭借胆大心细的工匠精神,他做了上千个防渗工程,至今没有一个返修。他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建筑灌浆防渗技术协会,每年举行的全国性行业技术研讨会,吸引包括院士在内的诸多专家参会。

  2007年,嘉悦大桥春汛前施工的关键时期,桥墩的帷幕出现严重渗水,嘉陵江水喷溅而入,工程只能停止。国内几家知名的防渗处理公司受邀前来,给出的方案如出一辙并令人沮丧:施工方需要在渗水的帷幕外重新修建一只“水桶”,由此将增加上千万元的费用,并把大桥通车时间往后延迟一年。杜天刚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渗水处开挖“喇叭口”缝槽,再往缝槽中灌注防渗材料。该方案一举奏效,防渗材料迅速凝结成块,形成了外小内大的“喇叭口”,有效防止了这些硬块被江水冲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灌注防渗材料,帷幕的渗漏处最终被全部堵住。施工方为此节省了上千万元的费用,大桥也按期竣工。

  (本报记者 吴刚 整理)

  陈卉丽:给文物“看病”的“石头御医”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师,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她总结出文物“体检”的“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看气色、闻气味、问病症、拿手摸,可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她用“四诊法”诊疗的千手观音病害情况,与后来用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

  2008年5月,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工程上马时,陈卉丽团队负责千手观音石质本体修复。千手观音共有830只手,残缺440处,许多手指都需要技术人员加固补型10次以上。比如修复一个弯曲180度食指,需要先在残缺的手指上钻小眼,再把经处理成180度的竹签插入做支撑,然后把同质的石材粉与加固剂配制为砂浆,补型出原有模样的手指、指甲,再用手术刀进行修型,最后打磨光滑。每个手指头至少要花5天才能完成,比人类断肢再植的时间还长。因为她的专业和细致,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石头御医”。

  (记者 廖雪梅 整理)

  童锦:胆大心细 攻克血液透析机难题

  童锦,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硬件部部长。10年前,为解决血液透析机“乱报警”的问题,童锦花两年时间,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和医院之间,采集大量临床液体,进行大量样本试验。

  这些液体中,很多具有传染性,如含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的液体。这就要求童锦在工作中胆大心细。为防止意外出现,接触这些液体时,童锦必定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经过上万次实验,童锦找到了各种精准的传感数据,根据测试数据对软件算法进行了反复优化,对以前产生误报的数据,通过修正全部过滤掉。经过临床验证,童锦和他的团队研发的血液透析机传感器没有发生一起“误报”现象,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10年来,他和团队先后取得了血液净化用超滤流量监控系统、血液净化用电磁阀泄漏检测装置等30项国内发明专利。

  (记者 胡勇 整理)

  刘永刚:大件毛坯锻压误差在2毫米内

  刘永刚,中铝西南铝业集团水压机锻压工,模锻高级技师。他操作“火候”拿捏准确,实现了行业的5项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和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刘永刚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每逢“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发射,他都会推掉所有的事情,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现场直播。观看时,他还会留心观察,自己锻压的产品,可能会安装在航空航天器的哪个部位。

  在水压机一线工作33年的刘永刚,练就了眼观八方的本领:操作台上的70个按钮,他闭着眼睛都能知道每个按钮具体位置,他操作出来的毛坯,直径长达几米,误差控制在2毫米之内。特别是他独创的“卡环操作法”,实现了工艺优化、尺寸拿捏、操作精度三者的完美结合。

  (本报记者 夏元 整理)

  李红勇:长江航道水下爆破专家

  李红勇,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工程师、项目经理。从一名普通的爆破工做起,30余年,他的团队共安全使用炸药3000余吨、雷管44万余发,系统整治长江各类滩险80多处。

  1999年12月,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进入通航前下游泄水箱涵施工的关键阶段。工程业主——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发现,必须对近在咫尺且已完工的箱涵口,实施水下爆破开挖。

  这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施工任务。困难面前,李红勇站了出来,他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找来技术人员商讨施工方案,创造性地设计了水下气泡维幕装置进行防护,采用分层爆破、延时毫秒控制爆破技术,为三峡永久船闸的按时通航,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

  (本报记者 陈钧 整理)

  刘平:加工疑难杂件 打破国外垄断

  刘平,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他平均每年加工各种规格品种的疑难杂件300余件,质量指标达到99.9%——也就是说,每生产1000件产品,可能报废或者出现瑕疵的产品只有一个。

  在川仪公司,因为有的调节阀零件精度误差要求在0.01毫米以下,很多车工在工作中“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刘平却敢于创新。自2011年以来,他先后参与研制了HVH黑水阀、高性能调节阀、VFR凸轮绕曲阀等新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

  刘平和他的团队多次参与攻克了“神五”到“神九”运载火箭的零部件制作难题。延气管的制作是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种设备外圆直径仅有5.2毫米,上面需加工一个直径4毫米(相当于一支香烟直径的1/2)、深22毫米的孔,并且只能采用镗削加工。一旦操作不慎,整块材料将会报废。刘平用两天时间自制出一个只有牙签粗细的刀具,解决了这个难题。

  (记者 廖雪梅 整理)

  潘启慧:每平方厘米能刻2万字的微刻大师

  潘启慧,著名微刻大师。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研习微刻技艺,通过近30年的研习,其微刻书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他的微刻书法作品无论楷、行、篆、隶、草各体,都具有穿容书法的笔墨神韵,其刻字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2万字左右。

  潘启慧自小爱好书法绘画,一次在参观展览时,微刻作品让潘启慧很受启发,遂决定用10年时间学习微刻。没有人教,他就在工作之余,用刻刀在牙刷手柄上学着雕刻。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潘启慧就开始刻,往往持续到深夜。白天,他的刻刀和牙刷也不离身,一有空就拿出来练。原本计划用10年时间学微刻,潘启慧只用了5年就学会了。

  (本报记者 陈钧 整理)

  吴福全:将不良品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的锡焊高手

  吴福全,重庆百立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在电子产品行业,大多数锡焊工焊接一个细小的零部件需要10秒以上,且不良品率往往在10%至20%。但他能在6秒之内完成同样的焊接,且不良品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

  2012年的一天,印度一家手机经销商前来百立丰洽谈业务。半天下来,一行人却没有下单的打算。临走时,他们提出要到百立丰生产车间去看一下。在生产车间,当他们看到吴福全在一块手机主板上动作敏捷、高质量地焊接完一系列零部件后,被他高超的焊接功夫折服。并推断出其公司的产品质量必然让人放心,立即就预订了上百万台手机。

  近10年来,吴福全凭借“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劲头,坚持不懈地苦练锡焊技艺,成为了百立丰公司的“锡焊第一人”和技术标兵。

  (本报记者 黄光红 整理)

  聂凤:美发行业的“奥运冠军”

  聂凤,重庆五一技校教师,第43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冠军。

  2015年,全世界22岁以下青年人展示职业技能水平的最高舞台——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办,聂凤击败法国、韩国等国家参赛选手,成为首个拿到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金牌的亚洲人。

  美发需要天赋,更需要熟能生巧。2011年聂凤考入重庆五一技校以来,不断进行高强度的体能和技能训练。为了练好体能,她每天要晨跑1万米,晚上跳绳500个;在技能练习上,她更是每天都要剪2-3个头模,4年下来,光是头模就剪了好几千个。

  训练中,聂凤特别关注细节,一个完整的发型由很多小块面组成,每一个小块面她都要练习几百遍,然后把小块面手法组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发型,她又会再练习几百遍。正是敢于钻研、精益求精,让她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过关斩将,勇夺金牌。

  (本报记者 杨艺 整理)

  本版图片由记者万难摄

延伸阅读:
23.8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0

0